数学

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做数学课堂的主人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和领会。为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尝试快乐教学法,激活学生快乐因子。同时,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所以要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大胆地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创设快乐的数学课堂,我采用以下方法: 
   
  1 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课始我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故事导人新颖、自然,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等动物的图片,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3 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亲切感促使学生关注和学习。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问:“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们能从这三幅图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吗?”这样的导人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较强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瓷砖铺咸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难。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因此,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猜想到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创造”出比的基本性质。 
   
  四、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小数乘法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开发票竞赛的实践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为什么要开发票?”有的说是为了索赔,有的是为了记账,有的说是买家管理的需要,有的说方便顾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开发票竞赛,看谁算得准、填得好。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