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教学评价“考”出课堂,走向社会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过去受到“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唯分是教、学生唯考而学”的弊端。在这种偏面思想的影响下,教与学的目的变得不明确,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为了“考”而“教”,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为了“考”而“学”,学生学习数学基本上是“一锤定音”、“一卷定成绩”,这种评价方法显然是偏面的、缺乏个性化的考评,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的发展,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学生学习如在“羊肠小道”上前进,在“狭窄的墙缝中攀登”,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创新发展的空间。
  教学评价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体现全面育人和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我针对旧的数学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传统的笔试的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重点围绕“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些可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其重要意义是何等重要。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索尔斯说过:“数学是一种很有用的、很经典的工具,但如不与模型结合,单纯的数学就难以发挥作用,难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这项考评引入了课堂,“考”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数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一单元后,我一改以住单元测验的形式,布置学生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以此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评内容是:
  “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睡房,贴上墙纸,预算需要多少钱?”
  学生们把这份单元能力测试带回家中,并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自量度自己的房间,列出有关数据,计算出需要墙纸的面积,还要到市场调查墙纸的价格情况,挑选自己喜欢的墙纸,记下价钱,通过预算,从而完成了这份有新意的开放性考题。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评价。如在教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后,根据教材的要求,可以进行如下的测试:“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中一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平均每个家庭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用多少个塑料袋,把家庭的塑料袋铺开,占地多少平方米?”
  又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除法》后,也可以进行如下的测试:每天对自己家长的用水量进行调查(查水表),统计几天你家的用水量情况,计算出平均每天用水多少立方米?并与家长研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家庭用水量,节约用水?
  这样的评价,不仅把生活、环保、教育结合起来了,真正地学生亲身参与、经历,评价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它也符合了课程标准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开展评价中,我还尝试把家长“请进来”参与评价,即在学生完成测试后,必须先家长作出评价,写上家长的对其子女的“考试”过程及结果进行评议。这样的评价,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的赞同。如一位家长这样说:“这样的考试形式很好,孩子实地观察、亲自调查、测量、计算,学到了实用性的知识,希望学校以后,多进行这样的考评”。
  开展了对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性,重视了动手实践的意义。从而主动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把社会引入课堂,提高了实践与应用的能力。而且,学生成为了“考试”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地投入评价中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同时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评价,变成了又一次别具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