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静中也风流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2004年7月12日下午,有幸在北戴河听了徐斌老师的数学课“认识乘法”,精巧独特的教学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时过几日,回味徐斌老师的人和课,留在我心中的竟然只是一个字——静! 
   
  恬静——春风拂面 
   
  下午第二、三节是徐老师的课,第一节下课是2点10分,炎炎烈日的午后,正是教师和学生最疲劳的时候,且看徐老师怎样忽悠学生吧,我在心里这样默默地想着。这时,从舞台的右侧角门走出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士,T恤衫,休闲裤,一副宽边眼镜,一脸浅浅的笑容,很恬静儒雅的样子。主持人介绍后,徐老师深深的一鞠躬,“老师们,下午好!”然后回到学生中间。 
  师:小朋友们好!咱们是XXX小学的学生,对吧?是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啊?” 
  生:不是!我们昨天就来过一次了。 
  师(笑盈盈地):哦,是第二次来啊,徐老师可是第一次来,那你们比我有经验啊,一会儿可以给我做向导,好吗?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的桌上是不是有…… 
  这就是开场白?!没有玩游戏的激烈,也没有猜年龄的热闹;没有变魔术的新奇,也没有甜言蜜语、惺惺作态的矫情;如同一缕春风,自然和谐,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听课教师之间的距离。 
   
  宁静——春雨润物 
   
  课上,当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徐老师是那样专注的注视着孩子们,那期待的目光、那微笑的神情、那轻轻的颔首、那微张的嘴巴,给了学生们表达的信心与勇气。学生回答问题时,徐老师有这样一句话:你同意她的意见就点点头,不同意就摇摇头或者举手。天真的孩子们照此行事,于是课堂上的互动交流除了有声的语言,还多了无声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只对着教师发言的学生,开始边表述边看着同伴们的反映:当看到同学们点头时,笑意挂在了嘴角,于是声音更大了,口齿也更伶俐了;当看到同学们疑惑的表情或举起的小手时,有的孩子赶紧去为自己的答案找理由,有的停一下修正自己的发言,或者静静地听同学们的意见。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互动,真的也可以这样静静的进行;动静结合的互动,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在这节课上,没有那些形式化的掌声鼓励,没有小红花、小星星之类的物质刺激;也没有司空见惯的“太棒了”“你真行!”这样的夸奖表扬。时间是下午第二节课,学生是最容易开小差的一年级小朋友,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学得这样兴趣盎然,而且从始至终都很投入呢?我想,除了环环相扣的设计、开放自主的教学空间外,最主要的就是课堂气氛了。课上,教师就像是在和学生聊天、游戏,哪里看得出教师是在上课呢?倒像是一位大哥哥领着孩子们一起参观学校的旅游活动,孩子们当然乐在其中。当两个学生在口算4+4+4+4出错时,徐老师会心地笑了:“这道题目确实有点难,我们一起来,好吗?4加4等于8,8加……”宁静、和谐的气氛就像春雨一样悄悄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催生出创新的萌芽。当课尾教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乘法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想像的空间是那样的广阔。 
   
  静静地等待——花开无声 
   
  在经历了观察、操作、对比等多种途径感知“几个几”后,徐老师开始和学生一起“认识乘法”,而“感知乘法的简便”是这节课最独到、最精彩的地方。 
  (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3组)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2+2+2=6(台),2×3=6(台)。 
  (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6组。)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2+2+2+2+2+2=12(台),2×6=12(台)。 
  (电脑图一下增到100组,仍然每组2台。) 
  师:现在有多少台电脑?请大家先列出加法算式。 
  生异口同声地:2加2加2加2加2加2加2…… 
  (有的学生渐渐地不说了,有的叫了起来,还有的学生憋住气再继续说,脸涨得通红,终于也停了下来。) 
  在上面的片断中,徐老师始终笑意盈盈地注视着学生,当绝大多数学生都停下来,只有几个憨憨的孩子还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说“加2加2加2……”,而台下听课的教师、台上的学生有的在窃笑时,徐老师还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真的就融在了这静静地等待之中了。难怪有人说:等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关怀。一点没错啊! 
  师:为什么停下来了啊?(与学生相视后会心一笑)100个2这样加起来算,感觉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