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于思考题因“材”施教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人教社”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称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数学游戏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材在说明中指出:“编入书中的思考题和练习中带星号的题目,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教材编入这些“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教师是讲还是不讲?如何讲?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如果不讲,教材编人这些内容,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搭头”?要讲,应当怎样讲,才不会有违于教材“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共同要求”的说明?笔者认为,对教材中的思考题等内容,教师不要不讲,但不可全讲;要因“材”施教,适当处理,把握分寸,恰到好处。这样,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养分”,使其“吃得饱”;同时,能使中等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既满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丰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又能较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使用率,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 
   
  一、利用教余时间指导学生“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画一画”做“思考题” 
   
  教材中的思考题,均配有“小猴”、“小猫”、“小兔”、“小狗”等不同动物的图案,可以增加学生对解答思考题的兴趣。对于这些思考题,教师可不作统一教学要求,在讲完课内知识后的教学之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画一画”活动,会起到补充、延伸、拓展课堂知识的作用。 
  1.“想一想”。如教材第一册P46中的思考题,是要求对数的组成比较熟悉。此题有五个答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想出所有的答案,但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出不同的答案。讲解时,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即可从6的组成想起,再想7和8的组成。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全面观察、分析题意和逆思考的解题策略。又如第四册P66的思考题,是让学生从听到钟声敲响的次数想像推断出时刻。这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但大部分学生家中并没有这种挂钟,所以感到有些陌生。教师首先有必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中所说的“这时”的含义,是指小林第三次听到钟敲一下的时候,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为小林家的钟一时敲1下,二时敲2下……十二时敲12下,每隔半小时敲一下;他听到钟敲1下,过半小时又敲一下,再过半小时又敲一下。根据钟声敲响的次数,可推断出答案必是1时前后,即钟敲一下时是12时半,第二次敲一下时是1时,第三次敲一下时是1时半。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 
  2.“填一填”。如第四册P58的思考题:“用10,20,30,……80八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五个数的和等于210。”先让学生把数填进去,通过计算、调整,最后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但学生这样填,盲目费时,达不到思考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找到解题的关键之处,即应确定共用两个小圈里的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把10,20,30,……80这几个数先加起来得360,而要求每个大圈上五个数的和就应是420-360=60。这样,就可以确定小圈里的数是10和50或20和40这两种可能;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填写答案。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和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3.“算一算”。如第四册P51的思考题是“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是求“一枝铅笔多少钱?”求解时,一般必须知道“买铅笔共用多少钱?”和“共买多少枝铅笔?”但如按这样的解题思路,根据题意是不可能做出来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因为,小林比小强多买了8-5=3枝铅笔,即多用了2元4角钱;所以,可求出一枝铅笔8角钱,小强花了8X5=40(角)=4(元)。从而培养学生用对应的方法求出答案,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画一画”。如第四册P109的思考题,根据题意要求出从体育场的外门进入场内,可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除了分析、列式计算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给各个场门编上号。如场外的门用(1)—(6)表示,内场的门用①—⑥表示,让学生自己按序号用箭头画出入场的路线,并把各种走法写出来,再从中找出规律:无论从哪一个外场门进入内场门,都有4种走法。现在外场门有6个,所以有4X6=24种不同的走法。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数学思想,并认识到有条理地进行数学思考就不至于遗漏、重复的解题策略。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摆一摆”、“数一数”、“做一做”等途径解答思考题。 
   
  二、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教材中还编入“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