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奥数”第一大国为何难登数学高峰(等)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中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 
  然而,有识之士却因此为我国数学研究的前途捏着一把汗。专程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样坦言,中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而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很远”。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数学系主任刘克峰说:“对此也常有人感到不解。可是你看看国内那些中学阶段的数学尖子到了大学还有多少人在继续钻研数学?” 
  一位美籍华人数学家认为,作为一个擅长数学的民族,在国际“奥赛”上摘金夺银固然可喜可贺,但问题是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经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刘克峰也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的是技术性训练,培养的是应试能力,得奖就是好学生。这种应试教育多是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使不少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在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泯灭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缺少兴趣培养,是国内基础数学教育的最大失误。在数学领域,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所有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源于兴趣。”丘成桐说,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对数学痴心不改、钻研精进。“数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多少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丘成桐指出,数学研究很重要,是提升整体科技水平的基础,也是营造全社会科学文化氛围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中国青年报》) 
   
  上网成瘾的背后 
   
  在成年人发出“救救网络里的孩子”呼喊的时候,“问题孩子”也向社会发出投枪。宁夏《华兴时报》小读者以电子邮件方式致函报社—— 
  “真要感谢网络!没有网络,也许我们更多的人会沉沦为罪犯或心理变态者。妈妈,我爱你,而我只能在网络上告诉您,您知道吗;我很孤独。我渴望心灵的交流,在我受伤的时候,在我渴望自由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觉到您对我的爱。您是否知道?有时我恨您。我像个没有生命的木偶,我的一切言行都无法摆脱您为我铺设的轨道。作为一个生命,我背负着全家的希望,这个责任已经把我压垮了。”“问题孩子”在分析了自己沉溺网络的原因之后说,“我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我会逐渐摆脱网络的吸引,请给我一些时间和信任,好吗?我始终认为沉迷网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心灵的隔阖!” 
  美籍社会学学者陶宏开说,人们常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刘“‘问题孩子”的无奈,可“钢”如果真的因为恨就能炼得成,那还要千锤百炼做什么?家长、学校、社会文化管理各方面自觉做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是应该的,也是能够做得到的。不要总想着一下子改变“问题孩子”,多想一想如何改变我们自己,自己能够做得好些,青少年网瘾这个社会问题迟早会有得到解决的那一天。 
  (《人民日报》) 
   
  哪些孩子易患网瘾 
   
  浙江省家庭教育协会的朱棣云副会长认为有四类家庭的孩子,可能最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 
  首先就是那些结构残缺,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其实更需要关怀和鼓励,一旦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爱,就容易转向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去寻找。 
  第二类就是自卑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孤独感比较强烈,但是他们也渴望交流,又害怕或者没有勇气走出这一步。而网络这个方式,却恰恰给了他们隐身的交流方式,以及游戏中出人头地、感受骄傲的机会。 
  还有就是没有玩过电脑、网络的“单纯”孩子。现在不少孩子,就是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家长为了让小孩专心学习,几乎给他制造了一个很单纯的生活学习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知道色彩斑斓的网络,却苦于没有机会接触。而一旦有机全能自由支配时间,接触网络,他们投身网络的热情,可能全比平常人更高。 
  第四类就是兴趣狭窄以及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兴趣狭窄的孩子正因为兴趣不多,所以他们比较喜欢“钻”,一旦“钻”进了网络,也会一发不可收拾;而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则容易为周围同学朋友所影响,即使能暂时脱离开网络,可总免不了在其他人影响下再次接触。 
  (《燕赵都市报》) 
   
  中国儿重计算机教育有待发展联合国发布报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近日发布了《2004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其中对于中国区发布的重点,是关注儿童获取信息的途径。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