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性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笔者讲究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 
   
  一、大小课堂,合理衔接 
   
  例如,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枯燥需记忆的口诀物化在实物钟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玩具钟面上贴数字1—12,从而体会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再引导学生感知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然后,引导学生计算从数字“12”到数字“3”,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得到加法算式5+5+5=15,改成乘法算式5×3=15或3×5=15,得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同时使学生明确:分针指着“1”表示零5分,指着“2”表示10分,指着“3”表示15分,指着“4”表示20分……另外,教师要充分抓住社会大课堂这个因素,课前要求制作简易钟面,使数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内储备的知识提炼升华,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具有的潜在的数学小知识系统。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二、问中生疑,疑中见智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中能力才能得以提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在大课堂小组内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今天中午,食堂吃虾,一桌共有6位学生,教师先给每人发1只虾,再分给每人3只虾,分好后还多一些虾,又给爱吃虾的同学添了2只。教师问:“每人吃几只?”有的学生说4只,有的学生说6只。师问:“老师分虾公平吗?”学生们顿时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开始2次老师分得较合理,后来为了满足爱吃虾的同学就分得不一样多了,不公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拿出学具(每组课前准备好)分组进行分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分虾的过程。教师趁此引入“平均分”导人新课,学生轻而易举地体验到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一个简单有效、生活化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来自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注入,增添活力 
   
  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101有一道孔雀题:2和一个数相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有什么特点?5和一个数相乘呢? 
   
  此时教师以“孔雀仙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顿时耳目一新,似乎来到了动物园。教师戴上一个孔雀的头饰,学生异常新鲜,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要学的反应。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口算并板书得数——积: 
   这种书写形式便于学生找到规律,使知识化难为简。类似这种情景表演,教师的感情投入、角色的转变是适合低年级学生轻松学习的一种方法。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引导学生向前发展的爱的力量。 
   
  四、前后贯通,掌握学法 
   
  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本的束缚,应善于跨越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设法引领学生把旧知、新知纳入同一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经验进行自主研究。比如,感知长度的教学与口诀的结合:1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2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3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10个5厘米的长是多少?让小组长准备好学习用品(尺子、线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度概念并与口诀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其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说、实验验证的过程,因此,他们都觉得受益匪浅,方法得到了有效地掌握。假如教师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进行综合理解运用,长此以往,他们的迁移能力将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衔接点,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