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学生“品味”数学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背景 
  金秋十月,“2004中国(杭州西博会)名师名校长论坛之走进新课程·小学数学名师展示活动”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与千名教师相约在“人间天堂”,共同品味着“对话、合作、共进”的盛宴大餐。 
  22日上午,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敏龙老师执教了一堂别出心裁的六年级数学课——“生活中的比”。现将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摘录如下,与同行一起欣赏、反思。 
   
  片断1.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师:我知道你们都喝过“可口可乐”,那谁知道厂家是怎样生产可口可乐的呢? 
  生(纷纷举手发言):可口可乐是由碳酸水 (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香料(包含咖啡因)等多种物质混合配制而成的。 
  师:对,可口可乐是用多种物质按一定的数量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配制饮料呢? 
  (此时学生跃跃欲试……) 
  师:好!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材料来学学如何配制饮料。 
  (各小组拿出一瓶苹果汁、一瓶纯净水、一只量杯、三只玻璃杯开始“配制饮料”。) 
  教学反思:任老师在“生活中的比”这节课中,改变了常用的直接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导入方法(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男女生人数的比等),而是匠心独特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品味的“配制饮料”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数学活动之中。这样的导入设计,完全遵循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素材的选取,要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的实物或模型,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和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教学理念。只见任老师像拉家常似的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学生散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并在师生愉悦的心情中拉开了扣人心弦的序幕。这样一个平淡而朴实的课始导入,它消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畏惧心理,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导火索,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新知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2.实践探索,内化新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饮料配制记录表”。  
  各组根据要求配制几款饮料,做到一边配制、一边品味、一边记录。同时还要将你们认为苹果汁和纯净水各取多少ml合成味道最好的饮料“配方”介绍给大家。 
  (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沉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品评“配方”的活动之中……) 
  师:现在络小组交流最佳配方。(教师板书)  
  师:根据各组交流的配方,请大家互相品评,究竟是哪一款饮料的味道最好。 
  生1:苹果汁20ml、纯净水40ml配比的饮料最好喝。 
  生2:苹果汁30ml、纯净水60ml配比的饮料最好喝。 
  生3:苹果汁10ml、纯净水20ml配比的饮料最好喝。 
  师:假如厂家要大量生产这种饮料,你怎样告诉他们配制的方法呢? 
  生1:告诉他们按苹果汁10ml、纯净水20ml的数量配制。 
  生2:也可以告诉他们按苹果汁1吨、纯净水 2吨的数量配制。 生3:纯净水是苹果汁的2倍。 生4:苹果汁是纯净水的1/2。 
  师:纯净水是苹果汁的2倍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纯净水20ml÷苹果汁10ml=2÷1=2。 
  师:苹果汁是纯净水的1/2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2:苹果汁1吨÷纯净水2吨:1÷2=1/2。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从上面所分析的情况来看有什么特点? 
  生3:都用除法来表示。 
  师:你很有见解,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不错,这些都是用除法来表示的。其实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