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透视案例 反思教学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2004年10月,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稍作评析,进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 
   
  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课中一处看似不经意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改正错误的数学活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多媒体动画显示两个三角形):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小组合作用三角形纸片拼图,并将各组拼图排在黑板前。 
  师:说说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生1:第一组、第二组拼的是平行四边形。 
  生2:第四组拼的也是平行四边形。 
  师(指第三组的错误拼图):这个图怎么啦? 
  生3:这个图是四边形,但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能改过来吗? 
  生(抢着说):我来改!我来改! 
  师(微笑):还是让拼图的主人来改吧。 
  第三组的两个学生笑着快步上前改正了图形。 
  师:为他们的修改成功鼓掌。 
  一片掌声。 
  [反思]这个教学片断,一改以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性评价,代之以“知错就政”的过程性评价。 
  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教师通过改错将评价的全过程完全展开,让学生充分参与找错、议错、改错,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整个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更是经历了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对今后的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注知识,更要关注情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代之以鼓励:错了允许改,改正了同样肯定,照样表扬鼓励。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后进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微笑期待,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脸上始终流露着期待的微笑,在十分自然、融洽、带有童趣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经历找错、议错、改错的学习过程,教师成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和欣赏者。 
   
  (二) 
   
  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感悟加数相同的加法:让学生编一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并在生活中找加数相同的算式。如我的两只眼睛加上你的两只眼睛是四只眼睛:2+2=4(只);一班有4个老师,二班有4个老师,三班有4个老师,一共有12个老师:4+4+4=12(个)…… 
  然后教师出示图片:每张课桌上放2台电脑,9张课桌上一共放了多少台电脑?怎么写算式呢?学生边写边数:2+2+2+2+2+2+2+2+2=18(台)。由于算式比较长,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算式比较麻烦,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写法来表示9个2相加,那就是2×9或9×2。 
  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无懈可击,可是我却被坐在我旁边的一个男生的算式吸引了。下面是我俩的对话: 
  笔者:你为什么写成2+2… 
  学生:这里有外2相加,写起来太麻烦了。 
  笔者:那“…”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表示许多个,不!表示9个。(说着他将“…”改为“………”) 
  笔者:那如果是20个2相加呢? 
  学生:我就点20个点。 
  笔者:还不是一样麻烦,能简单点吗? 
  学生(略思考后):我这样标个20,2+2(20)。 
  …… 
  [反思]多么精彩的创造!如果让学生自己为9个2相加创造一种新的、比较简洁的写法,学生也许有更多更精彩的创造。而上例中,教师如能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创造乘法的过程,那么这必将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 
   
  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在最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表格题: 
  (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填写,可以互相讨论、调查,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题目要求出示后,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找合作伙伴讨论,或调查数据,俨然一副小小执行官的样子。 
  大约七、八分钟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更是令我叹服。 
  生1:我调查了我们班几位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是89分;3号同学96分,比平均分多7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2:我调查了几位同学每周用的零花钱;算出平均数是12元,4号同学比平均数还多12元,以后他要节约一点了。 
  生3:我调查了几位同学的体重,算出平均体重是32千克,6号同学比平均体重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