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边说边想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人类的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数学语言正是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载体。国际数学教育界甚至把数学语言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素之一。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数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让学生会说、会想,以语言巩固思维训练的结果,以思维丰富语言的内容。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教学生会说。以“换句话说”、“反过来说”、“还可以怎么说”这三种说的训练促进知识点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三种做法: 一、换句话说。换句话说是训练学生将原句中的某个词或某些词换成含义相同、相近的其他词句说一说,领会新旧两个句子的含义,从而更进一步地掌握知识。 
   
  1.“换句话说”,利于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有一些数学题,思维难度并不深,但是由于语言叙述不符合学生的理解习惯,使得该题变成一道难题。对于这样的“难题”,教会学生“换句话说”,往往能使学生迅速正确地解题。例如应用题“红花有8朵,黄花的朵数添上3朵就和红花的朵数同样多。黄花有几朵?”题中最难理解的就是“黄花的朵数添上3朵就和红花的朵数同样多”这句话。我就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将这句话换成另一句话说说?”学生们说出了许多意思相同的其他句子,如“黄花比红花少3朵”、“红花比黄花多 3朵”等等,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将原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题,从而降低了题目的难度。这种解题方法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非常有用,掌握这种解题方法必然会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这种说的训练其实就是巧妙地进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换句话说”,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数学语言非常严密,往往会因为一两个词的改变而使整个句子的含义发生变化。数学概念的表述更是异常严密。将概念中的关键词换成意思相近的其他词,说一说,想一想,对比原句与新句的含义,以进一步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四边形的定义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我问学生:“由四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不叫四边形?”比较这两种说法,不难得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再如:质数是指“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没有其他约数的数,质数只有两个约数”。将句子中的“只有”换成“有”,有两个约数的数不一定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这样一换,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本质,理解“有”和“只有”、“围成”和“组成”的字面含义。将原概念咬文嚼字“换句话说”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更深深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得语文与数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换句话说”,促进学生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化归”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其本质是将原问题尽可能转化为能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它的特点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一般为特殊,化特殊为一般,化复合为单一,化隐蔽为外显,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换句话说”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化”,养成凡事“换句话说”的习惯,就能渐渐形成“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过来说。“反过来说”是训练学生将算式、公式、语句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顺序相应地颠倒过来重新表述,再对原句与新句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反过来说”,激发学生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分析法”是指从问题人手,寻找使得问题解决或结论成立的条件的解题方法。它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但属于逆向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说话、做事时总习惯随着事物发展的顺序,先谈条件 (起因),再讲结果,读句子时总习惯按教材书写的顺序来读。例如我们习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我要求学生将“=”两边的部分颠倒过来,得到“长×宽:长方形面积”,看见这样的公式就自觉地颠倒并记忆。再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 (叫做)互为倒数”这样的语句,我要求学生将“叫做”、“是”一类的判断词左右两边的部分颠倒,再组织后说成“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上述两例的第一句由条件叙述到结论,实际上表现为“综合”;两例的第二句先说结论,再说形成这个结论的条件,表现为“分析”。训练学生由“综合”说成“分析”,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由地进行顺、逆思维的转化,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养成这样“反过来说”的说话、思考习惯,对学生用“分析法”解决问题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