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教学日记一则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今天,教学“2、3的乘法口诀”。课前,我这样预设: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出示例题图,引导观察1个2是2,2个2是4,编出关于2的乘法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创编关于3的乘法口诀,由“扶”到“放”。 
  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将我的计划全部推翻。现将这节课的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学生刚刚坐下,就有几个学生按捺不住: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机灵的孩子知道今天要学习乘法口诀,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他们就忍不住炫耀了。对此,视而不见?还是……正犹豫,又有好几个学生跟了上来“二二得四,二三得六……”,我不能再孰视无睹了,但又不能呵喝他们,怎么办?“学生不是好表现吗,我就出几道题目考考他们。”于是,放弃课前的设计,我随即在黑板上写出这样几个算式: 
  2+2= 3+3+3= 5+5+5+5+5+5= 
  8+8+8+8+8+8+8+8= 
  9+9+9+9+9+9+9= 7+7+7+7+7+7=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比赛,好不好?看,这儿有六道算式,咱们来比一比,有谁算得对、算得快。准备,开始。 
  师生开始比赛。 
  当我轻轻松松地做完这些题目开始在教室里巡视时,学生还在埋头苦干。终于做完了,几个学生夸张地松了一口气:“哎,这么多,真累。” 
  师:比赛结果,谁是第一名? 
  生:老师。 
  生:你是老师,当然算得快啦。(有人嘀咕,似乎输得很不服气) 
  师:虽说我是老师,不过,咱们一(1)班小朋友的口算能力挺不错的,不比老师差。我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因为我有一个秘诀,想知道吗? 
  大多数学生热情高涨:“想!”可偏偏有一个学生不屑一顾:“我知道,是乘法口诀。” 
  又是一个“快嘴”的学生,把我刚刚理顺的思路又打乱了。没办法,只好勉强应付了。 
  师:对,是“乘法口诀”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没等我说完,课首的一幕再次重现:“一一得一,一二得二……”而且队伍愈加庞大,再次打断了我的思路,简直有无视我的存在之态势。好吧,既然你们想表现,就给你们机会。 
  师:看来,我们班会乘法口诀的同学还真不少,来,把你们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1: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生2: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九得九。(正确、流利) 
  生3:一一得一,一二得四,三三得五,四四得六,五五得…… 
  同学们的笑声把生3的声音掩盖了。 
  师:为什么笑? 
  生4:他背错了。 
  师:你来背背看。 
  生4、生5、生6……孩子们个个想趁机露一露,可又一一败下阵来。 
  师:好像有点困难了,是吧? 
  生(虽然承认,但很不情愿):是的。 
  师:看了同学们的表现,我知道小朋友已经知道很多乘法口诀了,真了不起。不过,还有一些不知道的,是吧?今天,咱们就从简单的开始,好好地来研究研究乘法口诀,怎么样? 
  生(这回终于心甘情愿了):好! 
  几次三番的较劲,学生终于“认输”了。至此,我们才切入正题:学习2、3的乘法口诀。 
  虽然,正题的切人一波三折,浪费了很多时间,但风雨之后是美丽的彩虹,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异常地专注、投入。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已比较正确地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背诵。 
  课后,再次打开备课笔记,预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我的反思: 
  反思一:如何正确面对对学生的“已知”? 
  “关注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已知”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无法全面预设的。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准脉搏,找准切人口呢?今天这堂课,学生课首的表现传递给我们教者的信息是:学生已经会乘法口诀了。鉴于这种情况,是“让学生装作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还是“既然学生已经会了,我们就别教了?”从后面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已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假如老师被部分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后果将是学生的表面现象掩盖教师指导作用的丧失,表面的繁华掩盖课堂功能的丧失。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已知”的机会,并从中发现破绽,找准人口,正确面对、利用学生的“已知”,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积极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