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计算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这为计算教学指明了改革方向。如何把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是计算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喜欢计算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参与计算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之中,进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需要,主动提出相关问题。 
  例如,在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可以先呈现这样的情境:两家公司为员工定做工作服,一家公司到光明服装厂定做46件工作服,花了4738元;另一家公司到正大服装厂定做66件工作服,花了7920元。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会选择哪一家工厂呢?有的学生说选择正大服装厂定做质量好,有的学生说选择光明服装厂定做比较便宜。我接着问:要知道哪家公司便宜,应。怎样计算呢?于是学生就列出算式。在计算这些算式的过程中,第一个算式出现了103元、130元、13元三种答案,第二个算式出现了120元、12元两种情况。这时,4738÷46的结果是103、130还是13呢?7920÷66的结果是120还是12呢?学生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之中。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进而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用“五洲超市”的促销广告引入,在广告上我特意安排了三种商品的价格(足球153元,足球鞋98元,书包199元),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凡购买其中任意两种商品可赠送精美笔记本”。由于“想买什么,花多少钱”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把学生带人“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学习之中。 
   
  二、主动探究.让学生经历计算过程 
   
  费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再创造”指的就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过程。计算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主动探究。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还能促使学生领略数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材料。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过程。因此,要让学生主动探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材料。①从生活中收集信息材料。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可先让学生到书店或超市了解学习用品的单价,上课时让学生汇报,然后利用学生收集来的生活信息做学习素材进行教学。②从书本或教师提供的信息中收集信息材料。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如下信息:学校有教职工129人,有学生1590人。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列出了许多加减算式。 
  2.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尝试探究。 
  所谓尝试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例如,教学“72-49”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探究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想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①72-40=32,32-9=23;②72-9=63,63-40=23;③70-40=30,30-10=20,12-9=3,3+20=23;④70-49=21,21+2=23;⑤12-9=3,60-40=20,20+3=23;⑥72-50=22,22+1=23;⑦用竖式计算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独立探究后,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并通过相互了解、启发和讨论,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数学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教学“72-49”的退位减法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讲给其他同学听,然后听听别人是怎样算的,想想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明确哪一种方法更方便,更具有普遍应用性。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一致认为第①种方法最好,这样也就很自然地掌握了退位减法计算的最佳方法。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学习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后,我让学生尝试解决以下实际问题:①学校体育组要买12个篮球,每个篮球104元,需要多少钱?②我校举行团体操表演,男生有12行,女生有18行,每行都是16人,参加表演的有多少人?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个发现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使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方法更加熟练,而且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组织实践活动,拓宽应用渠道。 
  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联系生活现实问题进行应用,还需指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去实践。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及百分数的计算”后,我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实践作业:看一看,生活中哪里有百分数;算一算,用学过的方法计算出来。上课汇报时出现了很多精彩例子:我家买了一套26万元的住房,首期付款60%,也就是先付了15.6万元;姐姐昨天去商场买了一件530元的大衣,打八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