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听课如采玉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次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的一篇课文《吆喝》。这是作家萧乾回忆老北京街头吆喝艺术的一篇散文,文章充满老北京特有的风味,语言朴素又不乏幽默,透着浓浓的京味。 
  上课的是一位男教师,他的课上得相当朴素,没有讨巧的导入,没有热闹的讨论场面,没有胡乱的联系,有的是对课文到位的把握,有的是对关键词句的细嚼慢品,有的是对学生合理的引领。我很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堂,以字词句为引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没有空洞的分析,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引导学生切切实实地进行语言积累。是一节典型的“咬文嚼字”式语文课。 
  下课了,我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什么课呀,真是浪费我们的时间,我敢说,这种课我们学校的每个语文老师都会上。”声音不大,我回头,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充满了不屑。 
  我们走进他人的课堂听课,到底听什么?我相信,一堂课无论多糟糕都有其可取之处。何况是公开课?授课者肯定下了不少工夫。因此,听课者一定要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发现一节课中的亮点,要带着学习欣赏的心态去听课。我们可以欣赏他人把握处理教材的高明之处,可以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技巧,可以通过外显的教学流程反观他的教学观……的确,由于听课者教学观念、个人喜好等的不同,对于同一堂课会有不同意见,你认为的好课或许别人认为很糟糕,反之亦然,这很正常。但如果以为听一堂自认为很差的课就是浪费时间的话,这只能证明这是一位不会听课的教师。退一步讲,这节课即使糟糕到一无是处的程度,只要善于思考,听课教师还是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我们可以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不足,该怎样修正,自己与这位教师相比,长处在哪里……听课,作为一线教师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这让我想起和氏璧的故事来。当初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后称“和氏璧”。一节课,看起来,朴素无华,有人听了大呼上当,“石头”一块也,有人却能剖开璞石,采到“宝玉”。听课实在需要听课者用一双慧眼、一颗颖心去发现课堂中的璞玉,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