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怎样才算问的好――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段时间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几乎贯穿每节课,可以说是由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提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良好;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或问的不得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怎样提问才算问得好呢?本文以人教版第三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课始一问——激发兴趣
  好的提问方式要能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角度分析,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抱以极高的热情并予以关注。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始的问题设计要联系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巧妙的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问题之中,而问题的解答,学生一般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回答且不能完全正确。本节课教师重组教材,调整例题和练习题的出现顺序,试图利用学生观看乒乓球赛这一事例将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呈现出来。课伊始,教师点击课件(一座宏伟的体育馆,伴有打乒乓球的声音),提出:“观看球赛要买门票,一张门票5角钱。5角钱可以怎么付?说出你的付法就可以进入球场观看球赛”。精美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打乒乓球的声音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观看球赛要解决“5角钱怎么付?”的问题已成为学生的需要,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一年级已经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巧妙的通过旧知的复习渗透了新知的学习,有利于构建新知模型。
  二、新课一问——促进探究
  好的提问方式要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学习结果。在新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能设计出精彩有力的提问串,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努力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j如在教学本课新知时,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①用1、2两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几个不同的两位数?②如果用1、2、3三张数字卡片还摆两位数,可以摆几个?动手摆一摆。③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④三个运动员,每两个运动员打一场,至少要打几场?你是怎么想的?用笔在书上连一连。⑤3个数字卡片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3个运动员每两个人打一场,只有打3场,这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一连串的出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①的设计是为了过渡、铺垫问题②的解决;问题②、④的提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亲历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思考的有序性;问题③、⑤的设计,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不断探究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构建排列与组合知识,真正做到了“问”而生“思”,“答”有所“得”,促进了学生的探究。
  三、练习一问——发展思维
  好的提问方式要能“一‘问’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能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课进入巩固阶段时,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疲乏,学习兴致减退,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时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挑战性和一定的难度性,既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如本课在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先安排打乒乓球的3位运动员互相握手,提出:“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那么3位运动员至少握几次?”的问题。在刚解决完场次问题后,这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尝试到解题成功的喜悦。这时再抛出难一些的问题,学生就能满怀信心的接受挑战。接着出现校长向他们献上了鲜花,并与他们拥抱表示祝贺,3位运动员也互相拥抱表示祝贺的情境。教师提出:“如果每两个人拥抱一次,那么4个人至少拥抱几次?能用简单的图示连一连、画一画,然后数一数一共几次吗?”由于前面解题的成功而使思维兴奋和活跃,解题能力大大增强。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大家积极投入思考,再次掀起思维高潮。在生生思考、讨论、汇报、争辩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借助多种图示有序的得出至少拥抱6次的答案。
  好的提问方式要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