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诸如学生“无言以对”或“答非所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或对问题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够。另外,对于某个具体问题或事物,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或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我们事先准备也不够。有时由于问题设计过于宽泛,使学生泛泛而谈;有时又因为过于狭隘,使学生无言以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乐问。 
     
    1 立足教材。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可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提问,于教材的疑点处让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先让学生说出几个任意的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学生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急切地向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快?诀窍在哪儿?”此时,学生求知的潜在状态在教师的善诱下转入活跃状态,质疑兴趣被激起,“乐问”培养效果到位。 
     
    2 巧用媒体。 
     
    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也更有张力。多媒体的作用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在问题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合一、动静结合的优势,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乐提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趣味活动的情境。首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流沙堆成的圆锥状沙堆”,给学生一种动态的刺激,在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时具备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生活中哪些物体近似圆锥状?”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从具体实物上升为抽象的概括,激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沙堆占地多少?体积有多大?这堆沙的重量是多少?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吗……就使这节课的知识让学生感到是自己需要知道的,是自己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开展活动。 
    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的环境,特别要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在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等。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笑而不答,先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和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能表露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十分自由、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畏惧教师的心理障碍。实践证明,充满亲情的朋友型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用和蔼可亲的语气把他们领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即使学生的问题幼稚,甚至是荒诞可笑的,教师也要呵护,尊重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吗?”这时,就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提问:“为什么比较异分母分数非得先通分?不通分行吗?”我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这时,我不仅对这位学生的大胆提问进行表扬,更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不想,学生的思维迅速地向四面八方展开,经过讨论与争辩,他们竟获得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可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气氛会更宽松,学生会更主动探求知识,遇到问题才敢于质疑。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问,而且更要“会”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会问。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出示课题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叫百分数?”“学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时,我并不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知道对一个新的概念可从它的意义、作用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加以认识。这样学生提问题就不难了,所提出的问题才会有质量,更具数学味。 
     
    四、巧设障碍,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问,就是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发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不仅要乐问、敢问、会问,更应善问。当学生在学习中一路绿灯时,给学生设障碍,造成一时的堵塞,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拍手游戏”,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如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懂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可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提出了如下问题: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一个真理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课外,拓宽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