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漳州归来话课堂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这是去年11月漳州听课回来之后写的一篇听课后记,当时也是为了交差,所以很多地方反思不深。因为时间过了很久,本来不想发这篇日志。后来想想权当给自己保存资料吧!
  漳州归来话课堂
  11月19日至22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漳州市举办的福建省“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教学观摩会。期间,认真听取了吴正宪、戴曙光两位特级老师的2节观摩课、一节讲座,以及各地区选送的9节评比课。在感受特级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特级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在一睹各地区参赛选手各自风采的同时,也感受了新理念所带来的课堂的变化。使我对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本人对新课堂的一些认识。
  一、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新课程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合作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势必给学生在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带来障碍,势必影响自主探究的效果。福安王丹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一课,课始从2、5倍数的特征引入,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测3的倍数特征。在学生大胆猜测之后,老师组织学生“用棋子摆数,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实验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用棋子摆数,发现“棋子个数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 反之棋子数不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不是3的倍数”。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实验活动之后,学生没有办法把棋子的数与3的特征联系起来。最后,教师不得不引导学生重新观察是3的倍数的那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什么共同点。该教师这一实验环节教学的失败,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师从成人的视角,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了一条找到3的倍数特征的“绿色通道”。孰不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安排,至于为什么摆棋子?却一无所知。教师之所以能想到摆棋子,是因为她事先已经知道了3的倍数特征,而对3的倍数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会把棋子数和各个数位之和联系在一起的。显然,这样的预设是缺乏科学性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学生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有多广”的教学理念,不仅在教学预设时了解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更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科学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听了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一课,对什么是有实效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吴老师这节课从“同时、相对、相遇、相距”几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表演体会什么是同时?什么是相对?什么是相遇?什么是相距?继而,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通过鼓励学生互相提问,把一个个知识点弄清。纵观吴老师的教学,没有花架子,课上得很实。学生胆小怯场了,她鼓励之;学生不懂提问,她引导之;学生困惹迟疑,她期待之。反观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为了给评委、老师留下好印象,花样迭出,好不热闹。为了一堂课所谓的完整性,常常不顾学生的困惹,赶鸭子上架,草草了事,课上得很浮,也谈不上实效了。
  三、突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此次观摩活动的许多节课都突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比如:福州卓杨晶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从给客人沏茶这一生活事件引入,探讨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以及后面的“烙饼问题”的探究,从中渗透了统筹思想的应用。《前后》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前后”之后,安排看站牌乘车,找生活的前后,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千克和克》一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盘秤”、“弹簧秤”,并通过掂估自己书包的重量、自身体重、一支铅笔、一本数学书的重量,感受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老师还让学生观察食盐包装袋,引导学生弄清“净含量”的意思。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让人感觉是如此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