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估算中的几个误区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课标实验教材已把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分散在各学段中加以教学。估算教学也以公开课、展示课等形式在多种场合进行研讨,近期笔者聆听了几次一些关于估算方面的课时,感觉到了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估算,在估算的教与学中存在这样几点误区。 
   
  误区一 要求数字整十、整百化 
   
  【案例1】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是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由总价=单价×数量,可列式为58.5×5.2。但怎样估算呢?大部分学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58.5约等于59,而59接近60,则58.5在估算中看成60,5.2看成是5,估算算式为60×5=300,教师很高兴地打上了“√”。少数学生是这样做的:58.5接近59,5.2看成是5,估算算式是59×5=295。但教师却打了“×”。 
  估算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能口算,60×5是很容易口算的,可59×5就不能口算吗?我想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很快算出来的。是59×5算出的结果偏离准确值太大吗?也不是。59×5比60×5算出的结果更接近,更为精确。那教师打“×”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是数一定要向整十、整百靠。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买西服面料,你带300元去买5.2米西服面料是够的,那你带295元去买,难道不够吗?事实是不但够,而且还更为精确呢。所以估算未必一定要向整十、整百靠,只要你能口算出来,并且算出的结果在适当的范围内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误区二 估算等于精确化 
   
  【案例2】估算0.4×0.26。 
  方法一:0.4×0.25=0.1。 
  方法二:0.4×0.3=0.12。 
  方法一中的估算根据是找特殊数,4的好朋友是25,而0.26恰接近于0.25,所以用0.4×0.25。方法二中的估算根据是0.26接近0.3,0.4×0.3很容易就能口算出来。两种方法哪一种合适呢?有的教师是这么认为的,应该用第一种方法,不能用第二种方法。理由是0.4×0.25比0.4×0.3算出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估算结果更准确。至于第二种方法算是对的,但下次不能用了,并给了我们学生一个时髦的理由“要算法优化”。 
  “终南捷径”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捷径”现在是褒义词,原意指的是小路。我认为在这里0.4×0.25就是一条小路,通过这条小路能很快到达目的地。可问题是“捷径”毕竟只有少数人能走,你不允许走大路,那大多数人该怎么走呢?小路毕竟只有一条,大路才是大众化的。扼杀大众方法,取特殊“捷径”,好像与标准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矛盾吧?所以在这里还是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应捷径与大路一起走,共同发展。 
   
  误区三 估算等于取近似值 
   
  【案例3】先估计每题的积大约是多少,填在括号里,再计算结果。 
  35×0.41=_________( ) 
  2.01×6.8=________( ) 
  在检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35×0.41=14.35(14),2.01×6.8=13.668(13.7)。得到这样结论我猜想学生是这样思考的:在35×0.41中,0.41接近0.4,则估算方法是25×0.4=14,准确值计算也是正确的。可第2题无论我怎样估算也得不到13.7。无奈之下只好向这个学生请教。请教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思路竟是这样的,先求出2.01×6.8的准确值,估算方法就是取近似值13.668≈13.7。这样做显然他们不理解估算的含义。 
  估算是估计大概的结果,与近似数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你既然求出准确值了,那要估算做什么呢?岂不多此一举。所以在估算中一般是不要去求准确值再取近似数的。而要改正学生这一想法,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选自《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