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打开学生的“第三只眼”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大家都知道神话故事中的二郎神有三只眼睛,多一只眼没有多少了不起,难得的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竖着的,这就使得他在看待事物时多了一个角度,难怪他那么神通。  女娲造人很吝啬,她只给了人两只眼睛。所以千百年来,人也渐渐习惯了两眼看世界的生活,进而也便习惯了顺着同一个层面去思考问题。  真正让我认识到用“第三只眼”看问题的重要性,竟源自于几年前的一段教学,那时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有一次,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我叫学生说思考过程,一向成绩平平的姜慧同学举起了手,我请她发言,她吞吞吐吐地说:起来:“她说到哪里去了?”我立刻制止了底下学生不文明的行为,鼓励她说下去,她胆子略略大了些说:“因为,5比7小2,所以前面应该填比6小2的数:4。”原来,她是根据上面已解决的第3小题和本题的联系来解题的,这两题正好一上一下地排列在一起,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思考这道题的时候,一般都是顺着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而姜慧同学却能跳出这样的圈子,通过上下两题的联系来解决它,多么简捷而又富有创意呀!这种思维不正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竖眼”吗?  我想编教材的老师也不是有意把这两题安排在一起的,姜慧的思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打开“第三只眼”,换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有了这样一次教学经历,我就留心起来,结果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第三只眼”看待问题的契机俯拾皆是。 
    比如苏教版第四册第7页的一道题:口÷口=4……1,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算式。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进行开放式思维训练。 
    学生一般的解题套路是:先从除数人手,再利用“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的关系算出被除数。得出: 
    9÷2=4……1 
    13÷3=4……1 
    17÷4=4……1 
    如果学生只是按着同一套路来一道一道报算式,那么无论他们说得再多、说得再快,思维层次都不算太高。事实上,在学生得出两三个算式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用“第三只竖眼”来观察算式之间的联系:被除数一个个增加4,除数一个个增加1。然后就利用这个规律填出下面的算式,最后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不但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角度也“立体化”了。 
    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契机,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第三只眼”的重要性。比如,我在给二年级学生练习加减法口算的时候,出了下面一组题目: 
    45+18 
    36+27 
    72-54 27+45 
    81-18 
    63-36 
    54+9 
    54-27 
    学生一开始只是机械地一道一道计算,而事实上只要综观全局,学们就会发现这里的加数、被减数、减数都是9的倍数,结果也都是9的倍数。这样的口算题设计和随机设计的口算题相比,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加减口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第三只眼”审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用一些有趣的益智题打开学生的“第三只眼”,比如“切三刀把一块蛋糕分成8块”、“用6根火柴棒拼成4个三角形”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第三只眼”不仅是一种解题的技巧,更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素养,世界是立体多元的,同一层面的思考看到的只是一条线,而这条线即使再长都不可能有“面积”,而只有横竖结合,组成平面,才能让我们看清问题的全貌,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