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苏东坡有首《琴声》说得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手指与琴的关系一样。那么,如何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呢?现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的”师生观,调动有效参与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里,学生没有自由的言论,没有主动的参与。而“新”的师生关系是人文理念下的“平等、共享”,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吸纳、平等互动。师生、学生间资源(包括人的思想、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互动共享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在“平等、共享”的课堂里,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老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教学指导”,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里,师生同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为快乐学习增添了羽翼。 
    例如在教退位减法时,当我说:“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就有学生问:“老师,向十位借1个10,为什么又不还给十位呢?”另一位学生就补充说:“我们应该说十位送给个位1个10。”还有学生说得更好:“当个位满十时就要给十位送1,所以当个位需要数时,十位就会借给它,因为它们是好朋友。”这些都是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看似与教学内容没有很大的关系,实质上这正是学生个体价值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 
     
    二、营造合作氛围,促进主动探索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想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能使学生参与。在知识共享的时候,集体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合作机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如教学“3、5、7、8、11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教师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极富思考性的问题及环节:(1)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众不同的数。(2)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地轮流说,听不懂的可以问,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5)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汇报时学生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可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学习时空,发挥个性潜能 
     
    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学生的个体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的基本理念,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为此,老师应更新观念,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例如:教完“圆柱的认识”后,有学生提问:“一张圆形纸片是不是圆柱?”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张圆形纸片是圆柱,另一种认为一张圆形纸片不是圆柱,双方各持己见。看到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电视上的做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也来一次辩论赛。学生在辩论中各显其才,各尽所能。擅长口才的,踊跃发言;好动的,操作学具;善于计算的,列式计算;学习能力强的,收集信息,整理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团结协作,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发展了各自的创新思维,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