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注意学生自身“生成”的探究性主题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应是②,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题的练习时,曹星晨同学举手说:“徐老师,我知道正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那正方体的展开图到底有几种呢?”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设计时没有安排让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我想同学们去研究的话,那不是一、两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那下面的学习任务就要泡汤了。正当我准备要同学们下课再进行研究时,却发现同学们流露出期盼的目光,充满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说:“徐老师也很想知道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几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不过通过旋转、翻转能完全重合的应算一种方法。”接下来就是同学们专心进行画图、验证、修改的研究过程,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展开图。有的同学得到了较简单的展开图(1),有的同学得到了较为复杂的展开图(2)。 
     
    虽然在课堂上最后没有得出展开图的具体数目,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空间观念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第二天还有同学把发现到的不同方法拿给我看)。又如在进行习题:“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问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的解答时,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采用先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即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再求正方体棱长的方法,只有颜某某同学的解法让人耳目一新:(7+5+3)÷3=5(厘米)。当同学们交流完毕后,我进一步引导:“在我们的同学中,还出现了一种更简洁、灵活的解答方法,徐老师先不宣布,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中找到这种方法。”当许多同学找到方法后,我让颜某某同学上台交流,这时的他显得既腼腆又兴奋。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成功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问题提出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但我认为课堂上或练习中,“生成”的问题更是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是学生急于想要解决的问题,它更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例如在第一例中,如果教师的处理是“你的问题不错,请大家课后思考”敷衍了事;第二例中,简单的请颜某某同学交流一下解题思路的话,那对于所有的同学来说就失去了一次“提出问题——探究验证——拓展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的机会,也就不会得到“应有序地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数学思想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平均数就是正方体棱长”这样简洁、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生成”的探究性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时刻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注重教学过程的过程性、体验性。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交流中享受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