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数学交流实实在在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但是,很多数学交流往往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或者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无事可做。这样流于形式的交流,缺乏实实在在的效果。成功的数学交流,应当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交流成功的前提。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真正,有效的数学交流。如果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交流不仅难以展开,流于形式,甚至夸夸其谈,偏离主题,失去意义。有这样一个问题:“王老师去商场购买羽毛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每副10元,品牌羽毛球拍一只要80元,最后王老师付了200元,王老师买回多少只羽毛球拍?”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买多了,钱就超过了200元;买少了,200元还没用完……在学生独立猜测、计算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学生的交流就会变得精彩纷呈,而且他们的数学表达也十分丰富多彩:有表格式的,有列式计算的,有文字叙述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是交流成功的关键。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但是,他们的思考并不严密。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把别人的意见分类、归纳,同时结合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要将圆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3份,怎么办?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所没有的,学生们普遍表现出无从下手,此时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辩中,有的学生碰撞出新的想法:用360÷25x13计算出度数,这样就能画出扇形,准确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虽然解决了原本感到无计可施的问题,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时候是很肤浅的。此时,教师应主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当学生思考不深入时,要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直到解决问题;当学生的表达不全面时,要引导学生排出解决所求问题的各种想法;当列不出算式时,要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进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 
    让学生自由表达才能使数学交流更加充分。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并列出不同的算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由表达和陈述自己想法的机会。对于上述王老师买羽毛球拍的问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想法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加以说明。 
    生1:①200÷10=20(副);②200÷80=2(副),剩下40元,40÷10=4(副)。 
    生1:我有另外的想法:200-80=120(元),120÷10=12(副)。 
    生3:我是这样想的:80+10×12=200(元)。 
    生4:200-80-10=110(元)。 
    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让学生自己去说明、去评价、去提出疑问,教师要从尊重、欣赏的角度,充分肯定学生想法的合理性。生2的想法,200元全部用完,问题得到解决;生3的想法虽只有一个等式,但问题也得到解决。对生4的想法可以给予提示,鼓励学生将剩下的110元继续买羽毛球拍,直到200元全部用完,即110-80-10=20(元),20-10-10=0(元)。 
    在交流中,只有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只有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才能通过数学交流获得学习数学的体验,领略数学的魅力。 
    另外,教师的参与也是数学交流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如果每次只是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适时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交流的质量,使学生从交流中得到激励和启示,获得愉悦的体验。如学习“公约数”时,在学生独立填写表示两数公约数集合图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不断参与多个小组的交流,或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修正补充,这样,在师生共同交流中体会到了两数公约数的意义。 
    数学交流不仅要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形式,更要有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思维碰撞和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数学交流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与质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