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吗?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通过操作加强感悟,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是不是在每节新授课中,只要安排了动手操作,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呢?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 
  在设计8、7、6加几的教学时,我思考:要不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呢?因为在刚刚学完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凑十法”: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加几就得十几。而8、7、6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定的感性认识,我觉得应该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因此没必要再让学生动手体验了。可又一想,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给九凑十”的方法,想像着解决8、7、6加几,未免放手得太早了。那么,是否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再体验凑十的过程呢?在难于取舍的情况下,我决定在自己所教的两个班分别进行试验。 
  教学中,情境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一班我没发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然后交流讨论。在汇报交流中,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没有预料到的。如8+7就有很多种解决的方法: 
  生1: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再加5得15。 
  生2:把8分成3和5,7和3凑成10,10再加5得15。 
  生3:我知道9+7=16,那么8+7的得数就应该比16少1,是15。 
  生4:我是这样算的:因为10+7=17,所以8+7的得数要比17少2,是15。 
  生5:我把8+7的8看作7,因为“二七十四”,所以8+7的得数就应该比14多1,是15。 
  生6:我把8+7的7看作8,因为“二八十六”,所以8+7的得数就应该比16少1,是15。 
  …… 
  在二班,上课前我发给学生一些学具,很多学生充分利用了学具,我知道这些学生都是用“凑十法”解决的。全班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没动学具,我心里暗喜:“这些学生可能用其他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只出现了唯一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我不甘心,尽力地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我见没人应答,便问刚才没动学具的学生:“你们没动学具,是怎么想的呀?”他们说也是用“凑十法”,不动手的原因是根本不用学具帮忙就能想出来。 
  通过两个班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学生是用学具掌握“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二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束缚,转变了教学观念,但有时若刻意追求形式,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要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