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浅谈数学知识的整合策略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为了实现诸如使课堂结构严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不同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教学效率等教学目的,教师常常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同一课题中两个不同的知识点或数量繁多的例题巧妙地整合起来实施课堂教学。像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和策略,在此我们不妨称之为数学知识的整合策略。那么,如何使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呢? 
  如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少版本教材大都编制了如下三个例题及其习题。 
  例1 3.7-2.5+4.6,3.6×6÷0.9; 
  例2 35.6-5×1.73,6.75+2.52÷1.2; 
  练习:7-0.5×14+0.83,2.6+8×0.5×3,3.6÷0.4- 
  1.2×5,0.75÷0.3÷0.5-3.2; 
  例3 3.6÷1.2+0.5×5。(教学时还要借用小括号和中括号,改变算式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 
  不难看出,如果按照上述例题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往往会因机械重复的练习而令课堂教学显得相当枯燥无味,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练习的处理,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科学的整合,重复、累赘的教学缺陷不可避免,也不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知识的整合策略,从习题入手,将其与例题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整合——用例3中的题目代替练习中的“3.6÷0.4-1.2×5”。如此设计,不仅可以使教学流程显得十分流畅、紧凑,而且能避免重复训练的教学缺陷,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计算中不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再如复习“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时,笔者针对两者的区别,利用数学知识的整合策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解方程:1.5x+4=22 
  解:x=12 
  教学时,出示上题后,笔者问学生:“你觉得这样计算合适吗?”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合适。“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从方程的定义出发,说这样书写没有写出计算过程,所以不能算是解方程;有的学生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说这样书写只呈现了方程的解,所以不合适。这样,两个原本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在一道简单问题的议论中,实现了让学生掌握其区别与联系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教学中适时运用数学知识的整合策略,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弄清几个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彰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智慧,给课堂教学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