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是学生配合老师吗?―一堂公开课后的思考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前不久,为了参加学校青年教师的上课比赛,我精心设计了一堂课,在邻班试上。上课前,我自以为这堂课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要稍加点拨,便能把课上好。上课时,我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吸引,可那新鲜劲一过,课堂气氛就松散了。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打哈欠,一副懒洋洋无精打采的样子。课一上下来,我的沮丧不言而喻。这时同年级的老师安慰我说:“你的课堂设计无可挑剔,今天你是借班上课,学生没有配合你,你在自己班上课就好了。”
  是学生没有配合我吗?我深深地思索、、、、
  一堂课需要学生的配合才能上好吗?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不容置疑,学生是主体。课堂上,应是老师配合学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我对此次课堂教学做了一下整改:
  一、改“慷慨陈词”为“促膝而谈”。
  我一改“高高在上、慷慨陈词”的教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击击掌,拉拉手,是时零距离对话,生活化的语言中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商讨,使课堂成为师生“促膝而谈”的场所。
  二、改“专心听讲”为“多动多讲”。
  我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生听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把说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坐着,允许他们抢答,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甚至多动脚,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
  三、改“全听懂了”为“我还有问题”。
  “你们全听懂了吗?”是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老师大多关注学生是否能接受他讲的知识。其实,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说的“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敢问善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了教学理念,做了整改,这堂课终于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