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把握单元复习、拓展思维训练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是分章节编排的,每章完后都有整理复习。整理复习是将该章知识点整理归类,让学生在认知、理解、体验、运用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储备知识,增强数学综合能力。为此,注意单元复习,拓展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一、认真查找本单元的得与失
    总结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我认为要搞好单元复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在每单元结束后要对照所学单元目录,建立知识架构,形成网络,使之更加系统化,认真反思,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老师要求的差距。每小结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属于理解内容,哪些属于了解内容,重点是什么?理解掌握运用的怎么样,自己在单元中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先把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不清楚的、不懂的地方要记录下来。其二,利用作业资源,查找平时作业中出错的地方,看看是否已懂,在不懂之处做好记录,提炼出问题,在教师梳理知识点时加强注意,在练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交流。
还可以通过单元综合评估复习,回头看看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是知识的问题还是方法上的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自主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因为学习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与方法并重的过程,有问题并不等于知识的深度不够,而是运用知识的方法不灵活,即思维的宽度不够。如“用三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的面积大,(    )面积小”时,初看使人束手无策,从这个题目的条件看:一是三种不同几何图形周长相等;二是围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问题是关于它们面积大小的比较,它给学生造成的困惑是:没有数据怎样算,但又必须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结论。它打破了只有数据才能比较的定势思维。怎么办?其一,先让学生操作演示,观察、感知面积大小;再量出所需数据计算,验证感知结论;其二,根据条件可以设周长为一定数,通过计算获得结论;其三,可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使用排除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正方形面积大,正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由此得出结论。这样通过整理复习,综合运用,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进行知识储备。
    二、在阅读中促成问题解决策略的掌握
    学生对单元学习已有初步的认知和表象,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在阅读中增强感知,丰富数学思想底蕴,促成问题解决策略。数学上怎样阅读呢?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教材,对教材中现成定论的法则、概念认真品读、分析,它的每字每句所表达的内容,是数学知识的提炼和浓缩,多、掉、漏字都有可能使概念发生质的变化。如比的基本性质之类,只注重常用部分,对“零除外”没有深刻体会,在应用它判断时常出现错误。要对不理解的内容认真阅读,多读会明白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会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自我感悟力,发散思维,学会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目的去读,并对重点、难点,不理解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再读再想,尤其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学会从普遍性问题中聚敛出特殊性,集中一点,融会贯通。二是读教辅资料,拓展思维训练,把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广泛运用、巩固、发展,逐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提升方法、技能进行储备。
    读是构建问题解决策略的第一程序,使思维从朦胧状态向清晰定向发展,把感知内容提炼加工上升为理陛的材料,为解决问题做准备,读是迅速的从已有的认知区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长点,把问题与知识相挂靠,促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起程序。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做是把解决问题的程序及思维方法进行书面反映,做的目的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巩固、推敲,增强其综合理性.丰富读的科学性。
    如根据下面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先给一个数5,再给出一个数6,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从自己的认知区发现,5与6是不相等的。
    生1:5比6少几?
    生2:6比5多几?
    生3:5是6的几分之几?
    生4:6是5的几分之几?
    学生提完以上问题,让学生再读几遍自已编的应用题,从已建构的认知中拓展思维,再读再想。要提出问题,必须找出支撑问题的知识点,有多或少会不会有多或少几分之几呢?学生萌发了提出问题的冲动意识,大胆的提出了以下问题:
  生l:5比6少几分之几?
  生2:6比5多几分之几?
  读是逐渐把已有的文字信息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源头,是开发题中隐性条件所必须的,多读是观察、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的基础,滋润思维的生长点,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会读使智慧之花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