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改三重境界之想法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很早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人生的三重境界”,文章一开头引用了佛家的一句禅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文章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再后来我看到一篇“手机与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很高明地将手机时代划为三重境界,“望尽天涯路,王者”,“为伊消得人憔悴,个性”,“蓦然回首,简单生活”。手机曾被人们奉若神明,如王者般神威,又曾被人们因为追求个性而苦苦寻觅,最后在蓦然回首中,发现简单就是美。
  仔细想来,课改何尝又不是经历着这样的三重境界?其实我早就想写写这课改的三重境界,但一直苦于没有思路,乃至今天,参加了2005年杭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这台由教研员表演的大戏让我有些醒悟。
  如果说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曾经经历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那现如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不是可以称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三重境界何尝不可与手机的“王者”、“个性”与“简单生活”的境界联系起来?
  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改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望尽天涯路,王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我想这个“我”可以喻为是新课标吧。想那年,1999年,课程标准初步构想一经问世,传统课堂就被驳得似乎一无是处,满盘皆错!新课标就被人们奉若神明,如王者般神供着。新课标如是言:我就是王者!我怕谁?我已经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列。2001年,新课标(实验稿)正式出台,更如那呼啸而来、叱咤风云的王者。一时间,各地的通识培训一窝蜂而起,国家级课改实验基地建立,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纷纷面世,望着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尚在门外的我们颇是羡慕、颇是神往。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数学回归生活”,“应丰富学生的数感”,“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一个个新的理念充斥着我们的头脑,犹如经历着一次次“头脑风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新课程就是神!
  但,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当我们真真切切走近新课程时,我们思索着,痛苦着,原来“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此番说得即是课改的第二重境界。
  境界二: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其实这重境界,更多是述说教师对课改的一种追寻感受。
  2003年秋季,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浙江亦加入了此列,我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惊喜,兴奋,不消说,但很快就经历着一种“在迷茫中前进的痛苦”,我曾如此想——
  走进课改,我曾惊喜,曾困惑,也曾以一份平和的心去思、去教。新年伊始,在新的驿站重新启程时,我的心却陷入了深深迷茫之中。反思自我,感悟教育,总觉得新课标如海市蜃楼般遥远,其美丽只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当激昂与迷茫混搅在一起,颠覆自己的心灵时,我一如斗室中的困兽。
  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要张扬53个孩子的个性,却又不得不让他们循规蹈矩地聆听老师的“教诲”,“看,XX小朋友坐得真端正!”当我们在课堂上不得不大张旗鼓地进行此类表扬时,感慨这“美丽的欺骗”,“顽皮孩子”,老师想说爱你真不容易啊。试问张扬个性何在?
  提倡小组学习,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有趣的问题情境,努力让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然而深入课堂,孩子的学习有效吗?真实吗?孩子们真得快乐吗?探寻一片春意盎然的课堂风景,可春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