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知识的生成是个性化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着观察、实验、想像、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造情境。让知识的生成呈现原生态 
     经验是感受的联结,感受越深则经验的生成越好。展开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感受是深层次的。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为了让学生能像前人那样经历探索过程,认识圆周率,教师做了下面的预设: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及掌握画已知半径的圆后,布置学生用硬纸做出直径为lcm、2era、5cm、7cm、8cm、 9cm的圆,在圆上标明直径的大小,准备尺子和一条长35cm的细绳子。在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教师问: “你能不能量出d=lcm的圆的周长?”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猜测、交流得出下面结论:①不能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因为圆周是个曲线;②可以把圆面在直尺上滚一周,得出它的周长;③先用绳子在圆面上绕一周,再把绳子拉直就可量出周长。 
     接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量出自带圆的周长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结果:①直径越大,周长越大;②周长与直径成倍数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接着教师指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4159……,它叫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取近似值3.14。 
     学生经历了如同古人探索圆周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状态,把计算圆周长的知识“创造”出来,即是“做圆周长计算”而不是“教圆周长计算”。从教材内容出发,让学生 “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回到知识生成的原生态,这就要求执教者认真研究,把握知识特点,尽量让知识的生成呈现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