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数学贴近生活――《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片断浅议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教学应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下面我就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教学片段1
  创设购物情境,激发识币兴趣
  1.通过出示课件和语言创设购物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玩具商店”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买什么呢?
  你用什么买呢?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购物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人民币、和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即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初步的感知,所以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后,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生活场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购物情境下自然产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
  师:你知道钱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我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你想仔细看看它们吗?(出示人民币实物图)。
  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了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仔细观察后自由发言,从面额到特征具体感知人民币)
  3.购物活动产生币值大小及换算关系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二十元钱,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出示“玩具商店”情境图)
  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担当售货员,其他同学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向小组汇报:
  (1)你用多少钱,准备买什么?
  (2)应付多少钱?
  (3)找回多少钱?
  (4)其他同学帮帮他,看他算得对吗?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每人三十元呢?五十元呢?你都能买回什么东西?找回多少钱?(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元的人民币准备去买一个六元五角的
  小闹钟,可是售货员没有零钱找,你能帮我换换钱吗?
  通过讨论得出: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10元能换两张5元或者是一张5元,一张2元,
  两张1元,两张5角等等。(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在这次购物活动中,孩子们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争先发言自己要买什么东西,应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计算又快又正确。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去买一个物品、买多个物品后应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以及可以怎样付钱等过程。使学生学会了简单的计算,并体会到有很多种付钱的方法。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合作、互相学习,能与同伴很好的交流,培养了孩子们合作交流的意识。直到活动结束之时,孩子们大有意犹未尽之意。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还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片段2
  透过钱币本质,揭示人文内涵
  1.通过追踪钱币的来源,引出对劳动的尊重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钱能买好多东西,那么你知道我们平常买东西用的钱是怎么来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爸爸、妈妈工作挣的。
  学生2:爸爸、妈妈从银行取的。
  学生3:爸爸、妈妈用卡从取款机上取的。
  ……
  师:银行里的钱又是怎么来的呢?
  师:银行里的钱爸爸妈妈是不是想取多少就取多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钱币是劳动换来的。爱护人民币就是对父母亲劳动的尊重,不乱花钱就是对父母劳动的珍惜。】
  2.上下左右发散问题,丰富钱币人文内涵
  师:你还知道那些钱币?(大额的、外国的、古代的)
  学生:50元、100元、
  美元、日元、加币、英镑、法郎、德国马克、卢布、……
  金子、银元、银票、铜钱……
  师:是的,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钱币。如果我们出国怎么办?
  师:过去古代时用的钱为什么现在不用了?现在买东西是都必须用我们今天看到的钱币吗?
  学生:太重不方便携带。
  学生:刷卡、支票也能买东西。
  【教学思路】
  一、关于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节课,鉴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不是从认识人民币入手,而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购买玩具”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初步理解钱的功能。接着通过看、拿、想、说、换、比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并对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等有初步的了解。
  二、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课程目标正在由“关注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决定儿童发展的主体因素正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指导参与和教材、环境等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儿童的发展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主体身心的参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为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我安排了“购物活动”这个环节。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购物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计算,又亲身体验了购物的过程,把学了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出并解决很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亲身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种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很多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三、关于人文性
  人文精神教育是本位的知识教育是建立在人文教育基础上的。过去在教学中我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气质的升华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是日新月异的,做人的基本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以“钱是怎么来的?”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出对劳动的尊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钱币是劳动换来的。爱护人民币就是对父母亲劳动的尊重,不乱花钱就是对父母劳动的珍惜。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一个健康的心性修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