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必须从教育的价值上淡化其功利性,提升其人文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用以指导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1.师生关系民主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数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的前提。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对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自由,不应把学生看成“录音机”或任你支配的“教学道具”。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而不必全班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亲密接触,才会在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养成自主意识。 
  2.学习内容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逻辑思维知识和生活实践知识之间,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倾向于后者。他们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理性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学的知识必然受到其感性经验的制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特征、情感态度等角度出发,将要教学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先模拟一个学生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顾客纷纷到“超市”购买铅笔、直尺、橡皮、面巾纸、刨笔机等物品,让学生在付款、找零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接着分组讨论购物方案,如每枝铅笔4角,每块橡皮3角,每把直尺5角,如果用3元钱买这几种学习用品,可以怎样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设想出几种不同的购物方案。这样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把学习内容生活化,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运用数学的角色。 
  3.学习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富有探索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先用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吗?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相互协作,大胆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还能用圆规画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求异创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解题策略开放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开放的。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能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折扣和成数”之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3)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会决定每人购买一本单价为5元的书,已知书店对购买书50本及50本以上的给予九折优惠,问全班总共要花费多少元?根据以上信息,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整理出不同的解题策略: 
  ①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 
  ②班组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钱付得少,而书却可多得2本。 
  ③和其他班联合买,全班共付:5×90%×48=216(元) 
  对所获得的信息,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题策略,这对解决开放性习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总之,以人为本,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重视学生的发展是终极目标,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更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人文关怀倾注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