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对数学学习材料有效的思考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的是达到三维目标,特别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程度。有效率:指的是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有效益:用同一个学习形式或学习材料。在多处得到应用,从而达成多元化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数学学习材料才是有效的,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呢?笔者认为应高度关注以下4个方面: 
   
  一、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 
   
  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说道:“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学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因此,我们选用的材料,一定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猜测、探索、验证和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观察、分类、统计、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环节,发现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师可让学生听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师问:有谁能用一句口诀把下面想说的话全部说完?(生自由交流)然后请学生把他们想到的办法展现到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出现a、b、x、r……很多教师所没有预设到的现象,师这样处理:那你们认为哪一个字母是最好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结果,又让方法优化。 
   
  二、回归“生活化”,领悟价值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时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一课,教师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如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鞋号、体重、身高、年龄等);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将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三、兼顾“操作性”,升华探究性 
   
  选用操作性强的学习材料,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体验、思维,变“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为“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时,当学生感知、理解周长意义后,把不规则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个图形(用纸板统一做好)发给各学习小组,要求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求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体验到由于“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测量时候只需要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测量时候只需要量出一条边长,然后乘以4就是正方形的周长……由于合理选用了可操作的学习材料,学生均能积极地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他们通过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自主得出了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理解了求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体验“开放性”,彰显创新性 
   
  开放性的学习材料,由于它的解题策略呈多样化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积极求异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曾听过一堂“乘法的初步认识”观摩课,设计别具匠心,令人记忆犹新。 
  课前交流时让学生背诵已学的诗词,由于是低年级学生,争着抢着表现自己,气氛异常活跃。正式上课了,老师就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作为学习材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小朋友们,你能告诉我这里一共有几个字啊? 
  生:20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数出来的1、2、3…… 
  生:一句5个字,一共4句,就把4个5加起来,5+5+5+5=20(教师板书) 
  生:10+10=20,上面两句10个字,下面两句也是10个字,2个10加起来。(教师板书) 
  生:4+4+4+4+4=20。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竖看的,4个字,5个4加起来。(学生比划着说) 
  师在学生口语“几个几”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乘法。 
  这样一个简单的学习材料,由于它的开放性,小朋友们兴趣浓浓,积极思维,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特是竖看的那位小朋友,多么与众不同啊!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要立足新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应学生的需要,合理选用学习材料,努力使提供的学习材料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