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

时间:2016-10-3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学习的乐趣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思、用的能力得到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我指导他们从学会“四会”入手。 
  会听: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而且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思维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给学生制定观察提纲,带领学生观察,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会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 
  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将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述出来。 
   
  二、营造课堂氛围 
   
  《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在课外也要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自己的选择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探求问题的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阶梯式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实现情境之间顺畅链接,使创建的情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诱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促进群体互动 
   
  “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在本文中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包括生生间的互动。笔者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首先设计了一项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中发现学生对解决类似于“27+36”这样的进位加法有困难,从而产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兴趣。然后分小组研讨“27+36”的算法究竟有哪些。在小组研讨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合作研讨后,学生交流算法时出现了许多精彩回答,他们共想出了十多种方法,许多我没想到的算法他们也想到了。以下是我对他们的算法的整理: 
  20+30=50,7+6=13,50+13=63; 
  36+20=56,56+7=63; 
  27+40=67,67-4=63; 
  27+33=60,60+3=63; 
  27+3=30,30+33=63; 
  27+30=57,57+6=63; 
  30+36=66,66-3=63; 
  30+40=70,70-3-4=63; 
  36+24=60,60+3=63; 
  36+4=40,40+23=63;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需要领悟了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去实施,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才能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