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学生能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以此认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怎样。有关研究表明,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中90%以上是一些低水平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 条件发散提问题。 
   
  条件是解决问题的依据,条件和问题之间往往是相关联的,这种联系有时不是很明显,学生很容易被迷惑。对条件进行发散,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从而使学生从中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打开思路,解决问题。例如,“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4:7”,由这一条件发散,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杨树棵数是柳树的几分之几?柳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杨树棵数比柳树少几分之几?柳树棵数比杨树多几分之几?杨、柳树棵数各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从中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解决实际问题。 
   
  2 联系实际想问题。 
   
  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运用于实际,那是死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已建立的概念与日常有关事物寻求相互印证,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和现实的碰撞中产生矛盾,发现问题。例如,学校将举行“庆六一”歌舞比赛,在设计活动方案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请你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多少人参加歌咏比赛?有多少人参加舞蹈比赛?整个比赛要用多长时间?平均每人多少时间?怎样给参赛选手打分?怎样计算选手得分?获奖比例如何确定?奖金如何安排…… 
   
  3 分析比较定问题。 
   
  在学生提出的的问题中,许多问题都是比较肤浅、单一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然后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比较,对问题进行取舍、补充,确定问题研究的先后顺序和重点研究的问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使学生很快找到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 
  例如,学习“行程问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10千米,两车相遇后各自仍沿原方向行驶,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行到刚才两车相遇地点时,自行车在前面10千米处,求甲、乙两地的距离?”这一道题,学生求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学生提出:“这道题朱曾告诉自行车和汽车行的时间,无法求解。”师点拨学生:“你能从题目中告诉的汽车速度和自行车的速度这个条件进行思考吗?”学生进行了思考,有学生提出:“我想不用相遇问题的一般思路,而用其他的思路进行求解。”师用眼神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他们用这种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有的学生即通过汽车速度和自行车的速度这两个已知量,运用份数进行解答:因为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50÷10=)5倍,设自行车行1份,汽车则行5份。因此可得,第一次两车相遇时,汽车行了5份,自行车行了1份,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1=6(份),当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并行到刚才两车相遇地点时,汽车又行了2份,距乙地为1份。在汽车行2份的时间过程中,自行车行了10千米,而自行车行10千米,汽车应该行10×5=50(千米)。因此,可得2份是50千米,每份为50÷2=25(千米)。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25×6=150(千米)。对学生的这一创新解法,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求知欲,并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4 反思学习生问题。 
   
  反思学习,就是让学生回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成功的策略,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后,学生通过反思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果被除数或除数中有一种量不变化,那么商怎样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呢?于是,学生又进一步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了商的变化规律。反思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懊恼,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再生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向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方向前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了学生提问题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受用终身。”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