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体验型课堂的特点与形态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我校从改善教学方式人手,组织“体验学习”的教学活动,把知识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努力构建起有利于学生主体实践、亲身体验的体验型课堂。我们认为,“体验型课堂”是一种在活动体验中实现“情知交融”的生态课堂。它不是教师控制的课堂,而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课堂;它不是教案控制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创“教学事件”的课堂;它不是优秀生表演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都能发展智慧的课堂。 
   
  一、体验型课堂的特点 
   
  1.教,是开放性的引导 
  “引导”就是“教”。在开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体验学习。通过情境创设、提供学习材料、假设问题等办法,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有开展体验活动的可能。在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这时教师不急于判断,不扣定义,不给结论,不让学生机械地移植教师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使教师的“教”始终表现为有效的引导,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 
   
  2.学,是探索性的体验 
  体验就是“学”。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逐步获得体验学习的能力。 
  引导和体验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师开放性的引导,学生的体验会失去方向,所以引导是体验的灵魂;没有学生自主探索的体验,教师的引导是空虚的,因此,体验是引导的目的和基础。 
   
  3.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 
  在体验型课堂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习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是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的。由于承认“双主”关系,在学习和发展中,教与学就始终是“互动”的形式,并在信息互动、双边体验、相互促进中进行。“情境”是在教师创设中的学生进入;“参与”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合作”实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交叉信息流动;“表现”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激发中发挥;“评价”是师生在共同“讨论”中发展。 
  综上所述,体验型课堂的教学可以用三个“不是”和三个“是”来概括:它不是封闭式的传授,而是开放性的引导;它不是被动式的接受,而是探索性的体验;它不是单向式的灌输,而是互动性的发展。 
   
  二、体验型课堂的形态 
   
  体验型课堂的形式有很多,大体可分为自主体验的课堂,民主开放的课堂,探索实践的课堂,和谐生态的课堂,竞争挑战的课堂。限于篇幅这里仅就谈谈探索实践的课堂。 
  “体验”是主体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的实践活动。它是通过主体的实践获取的,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学习人教版第五册《分米的认识》时,学生对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课桌有多长”不太感兴趣。一位教师教学时把它改成了“吸管有多长”,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教学片段如下: 
  师:娃哈哈饮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出示实物),饮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谁能猜出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没有猜8厘米以下的)理由:因为饮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如果短了就吸不到了。 
  让学生自己量量放在桌上的吸管,发现刚好是10厘米。教师顺势提出,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体验型课堂的实践性还表现在,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持续探索热情,应用在课堂上得到的经验和形成的技能积极地去尝试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