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活跃数学课堂教学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桃”的故事:“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2个。”生齐答。“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这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说:“半个。”“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学生思考后,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半个”)。“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二、联系生活,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讲解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很多教师喜欢用“多米诺骨牌”的例子来讲解。这个事例当然很经典,但是学生并非特别熟悉,如果采用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学生感到更熟悉,效果会更好。笔者在讲解时就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学校操场处整齐等距立放着一排红砖,假设每块红砖间距符合一个条件:若前一块红砖不小心撞倒,则后一块红砖也一定被前一块红砖撞倒。试想,若第一块红砖不小心被撞倒,那么其余的会怎样?学生答:全被撞倒!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短暂的交流,很快悟出两个原因:第一,第一块红砖被撞倒;第二,当前一块红砖被撞倒时,后一块也跟着被撞倒。教师借机切入话题: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根据类似于红砖被撞倒的事例,总结出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这样教学水到渠成,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 
   
  三、挖掘教材,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应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意图,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着,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处理了教材,改进了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将培养能力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美感教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现代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一个人在快乐和愉悦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符号,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既是情感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感教学目标之一。在数学中,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成符号语言、代数式子赋予它几何意义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用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力,同时也可转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五、情感教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响后,老师没有准时来上课,教室里非常安静。一名学生就在老师走进教室之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于是被老师拉到教室的后面,站了一节课。从此以后,本来对数学感兴趣的他,一遇到该老师的课就想睡觉,并经常抄袭作业,发展到后来甚至逃课。数学成绩可想而知。但在六年级,遇到了一位新的老师,这位老师在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并给他补课,慢慢地他就对这位老师感到可敬可亲,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增,成绩也突飞猛进。此后这位学生还参加了县里的数学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六、合作交流,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自己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合作交流,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从而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