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此处发散为哪般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教学“认识乘法”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图上有些什么) 
  师:图上有几只鸡?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有6只鸡,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生 :我一眼就看出来是6只。 
  生 :我是用2乘3算出来的,2乘3得6。 
  (教师对这个学生简单地表扬一句,又引导学生说别的方法) 
  生 :我是两只两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生 :我是用2+2+2算出来的,2加2得4,4再加2得6。 
  …… 
  师:小朋友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一共有6只鸡,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两只两只数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有几个2只? 
  …… 
  反思: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图上有几只鸡?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不难看出,这是教师有意而为之。课后交流获悉,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如更注意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若仅就这一个环节而言似乎有道理,但是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等角度去分析,就会觉得有些不妥。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认识乘法的关键是先认识“几个几”,利用教材主题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情境发现鸡是两只两只地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两只两只地数,即1个2只、2个2只、3个2只,从而认识“3个2”的含义,而不能把“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知道有几只鸡”作为重点交流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有些学生说的方法与下面要认识“几个几”衔接不起来,特别是当学生说了“乘法”和“连加算法”以及“两只两只数”的方法后,教师未能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去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或引出课题。教师总在那儿流连忘返,穷尽所有方法,不能快速有效地把情境转化为要探究学习的教学素材,给人感觉零散、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创设情境时若不能尽快切入重点,时间拖长了,容易消耗学生的精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衰减与淡化。因此,笔者认为,本案例中创设情境时不宜提出这类开放式问题,而应紧扣重点,抓住关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图上有哪些小动物?看一看,鸡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数一数,有几个2只?这样就可以把情境及时地转化为数学素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起来,从而在最佳时间内教学重点内容。 
  设计开放式问题也应把握好时机,切莫为了开效而开放,更不要被新理念束缚了自己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