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现象。 
  我们可以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科学家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树立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采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