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何让数学中的错误出彩

时间:2016-10-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经历错误,再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提高。结合本人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此谈点个人体会和认识。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也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要以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看待犯错误的学生。 
   
  1、错误的价值。在数学探究活动中,错误可能接连发生,也许正是这些错误在引领学生进行思想的漂泊和探险,获得了在平坦的大路上难以见到的景致;也许正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次错误的探险,感受到心理的挫折、惊喜与顿悟,才从中获得了质疑、反思与多向思维的创新品质。 
   2、错误的合理性。小学生产生错误,并不完全是粗心或是没有好好学所造成的。很多错误的产生是有理由、有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产生错误的原因分析。(1)知识“断链”。我们通常称之为“忘记”。(2)曲解意义。即错误地或片面地理解某些概念或结论,并作出不恰当的类比和迁移,从而导致错误。(3)认知障碍。指学习者已有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进一步学习、理解的基础,但因包括有错误的或不够全面的成分,从而就有可能妨碍新知识的建立和运用。 
   二、化“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化错教学的流程:“出错一发现一探究一进步”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个随时会出现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数学课堂正是因“出错一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2、感悟方法让“错”出彩。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同,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让错出彩。 
   
  3、将错就错,开拓思维空间。学生在真正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对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进行重组,因为这些错误观念会干扰新的学习。克服错误观念对新知识学习的排斥的唯一可能解决方法是迫使学生去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每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 
   
  4、宽容错误,形成积极体验。课堂中的“错误”其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错误”背后的创新过程。实现了“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才真正使课堂中的“错误”变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原本就是新课程中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在。 
   
  5、合理设错,多向交流,发展思维。(1)“设错”的原则。教学过程中“设错”应讲究自然、讲究方法、讲究场合,归根结底要讲究教学实效,绝不能为了刻求某种教学模式而故弄玄虚。“设错”一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进行教学反馈,及时弥补教学不足。一般来说,“设错”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①时机性原则。“设错”的时机性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不分场合、随心所欲地来设置所谓的错误让学生讨论、辨别,而是要在适当时机,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思维习惯等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错”。②迷惑性原则。“设错”的迷惑性原则,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设置的错误既是学生容易出现的,也是学生难以辨别的问题,它看似正确,实质错误,正负模棱两可,具有一定的迷惑性。③多样性原则。“设错”的多样性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包括“设错”内容的多样性,又要包括“设错”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多样性是指“设错”可以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概念性错误、知识形成性错误、知识应用性错误、结论性错误、计算性错误等。形式的多样性是指“设错”可以分布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包括课内和课外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测试题和训练题、学生个别辅导等。  (2)“设错”的技巧。无论是新课起始的“设错”,新课进行中的“设错”,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错”,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分层次的最佳“纠错”机会。问题提出后,要给全体学生留有思维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个学生有一个“思考——纠错”的过程,同时对每一位学生的“纠错”都要给予适度的评价。 “设错”难度要讲究艺术。“设错”难度的掌握要讲究分寸,既要符合课程对知识的要求,又要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既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使他们经过努力后力所能及,同时,“纠错”方式要灵活多样。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错”、“纠错”,一方面能复习和巩固知识,进行教学反馈,另一方面能使听课分心的学生思维回到课堂上,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纠错”评价要多向鼓励。对学生的“纠错”,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客观准确地给予评价,同时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要因势利导,指出思考方向,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和谐、协调、高效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