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何创设“纯数学化”情境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是,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情境非要从生活中寻找不可,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所以,在很多课堂上,教师选择的情境非常牵强,并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 
  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是否所有的学习内容必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呢?难道从数学自身设计的学习情境就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吗?纯数学化情境就不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是每一节课都非要用生活化情境,有时创设纯数学化情境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纯数学化情境呢? 
   
  一、利用数形结合创设情境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用“形”来表达数,能激活学生的头脑,通过“形”与“数”的相互对应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数学思考时,其数学表达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利用数形结合创设情境,能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数学交流,能很好地促进学习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杭州唐彩斌老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他就呈现数形材料。提出问题计算,从形与数的变化,揭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1 下图长方形表示120,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计算出结果吗?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 
  生1:阴影部分是多少?计算方法:120÷4=30。 
  生2:空白部分是多少?计算方法:120-4×3=90。接着教师又呈现下面的材料: 
  2 下图中阴影部分是180,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计算出结果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回答: 
   
  生3:空白部分是多少?列式计算:180÷3×5=300。 
  生4:整个图形(梯形)是多少?列式计算: 
  180+3×8=480。 
  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把数据填入下表: 
   
  接着,教师又呈现下面的材料: 
  3 下图长方形中,右边绿色阴影部分是63,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列式计算,再填表。(左边阴影部分是红色)
   
  学生同样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 
  (1)红色部分是多少?列式是:63÷7×5=45。 
  (2)空白部分是多少?列式是:63÷7×12=108。 
  (3)整个长方形是多少?列式是:63÷7×24=216。 
  (4)红色与绿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63÷7×12=108。  ……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上述解答过程,使学生从中总结出:用除法先求出一小部分,即“一份量”,然后通过“一份量×份数”计算出要求的问题。 
  最后,教师呈现了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行程中的归一问题等,经过学生积极思考解答,沟通了各种归一思路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学生思维极其活跃,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理解数学结构,对“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入木三分”,学生已建立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二、利用数式关系创设情境 
   
  现在许多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其实数学情境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种兴趣比任何的手段都来得持久。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为突出数学味,我们不妨从寻找“数”和“式”的关系人手创设情境。 
  以上两例说明,很多教学内容单纯从数学本身知识、规律与关系来创设情境,同样可以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并能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