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小学低年级家长提前介入教学的弊端分析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先来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1]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一位数除两位数口算”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后,学生经自主探索,得到36÷3的计算方法如下: 
  生1:12×3=36,36÷3=12; 
  生2:30÷3=10,6÷3=2,10+2=12; 
  生3: 
   
  生4:36÷3=12(边写边说:“先算3÷3=1写下来,再算6÷3=2,写在1的后面”)。 
  现状:关于36÷3的计算,生1、生2的方法跟教材一样,他们或许已经自学了课文,或许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得知;而生3、生4的计算,经调查,他们的方法来源于家长,也就是说,在课前,家长已经对孩子提前进行了教学,当教师继续追问生3、生4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生3、生4一脸茫然。可见,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据统计,在班级中,像生3、生4这样计算的学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他们无一人能说出这样算的道理,只是回答:“爸爸、妈妈教我这样算的。” 
  结果:在进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过关检测时,有这样一题:填一填,在计算84÷4=()时,可以这样想:( )(); 
  也可以这样想:( ) 
  ( )()。 
  受测学生共43人,其中两种想法都填写正确的寥寥无几,而不会填写第一种方法的有15人,占受测总人数的34.9%,不会填写第二种方法的有14人,占受测总人数的32.6%,两种方法都错或不知如何填写的有6人,占受测总人数的13.9%。 
  分析:化归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之一,生1、生2的口算方法正是化归思想的体现。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新知的思维难度,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即化归思想)。而生3、生4由于家长提前介入教学,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机会,就直接进入了笔算阶段,因此,他们难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因为家长教给孩子的只是该怎么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孩子得到的只是结果,丢失的却是过程。 
   笔者认为,教材先编排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教学,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出现笔算教学就水到渠成,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宜逐步深入。”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思维和情感,努力让过程与结果合二为一,让导与学合二为一。在课堂上,尽管教师再三鼓励学生使用生1和生2的计算方法,可是,由于家长的提前教学,使一部分孩子陷入“先入为主”的阴影而难以自拔,抑或产生“我已经会算了”的骄傲心理,形成了不良的听课习惯。单元检测结果足以证明:家长的提前教学,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案例2]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过关检测最后一题是这样的:请将1、2、3、4、8、12这六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积相等。 
   
  在做检测卷时,有一孩子走过来说:“老师,这道题是错的。” 
  “你为什么说它是错的呢?”我将信将疑。 
  “是我爸爸说的,昨天我爸爸算了半天也算不出来。” 
  “真的?那老师算算看。”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检测卷偶尔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我随即拿出纸笔做起题来,很快就填上了答案: 
   
  于是,我走到该孩子面前,对他说:“这题没错,可能是你爸爸没仔细读题吧,你再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凭你的智慧,老师相信你能填出来的。” 
   现状:在新课程的教材以及配套练习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思考题或是开放题,它们对低段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既缺乏生活的经验,又缺乏解题的策略,更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喜欢依赖父母,而家长也会包办代替。 
  结果:在批阅该生的卷子时,我发现他的答案是: 
   
   于是我找到他,让他根据题目的意思检验自己的答案,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答案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乘机把解题的策略告诉他,让他回家再去试试。第二天,我查阅他的试卷时,发现答案仍然原封不动。 
   分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认为题目错误的观念在孩子头脑中先入为主,甚至根深蒂固,孩子始终认为:爸爸做不出来的题目,一定是有问题的。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孩子即使承认题目本身没有错,他也较难填出正确的答案,因为,他们缺乏超越权威的自信,即使老师给了他足够的勇气,他仍然认为这是一道不容易对付的难题,始终不敢迎难而上,所以,当笔者几次检查该生的作业时,他始终保持错误的答案。 
  综上所述,家长提前介入教学,虽然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其利仍然小于弊。笔者作为一位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感谢家长的同时,更要提醒家长:教学需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切不可急于求成;教学需要以尊重科学为前提,如果随心所欲,必将适得其反。同时,也要告诫一线的教师们:不是每位家长都懂得教学艺术的,不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家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