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也谈低段学生的估算教学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低段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还是非常薄弱的。 
  其原因是低段学生年龄小,对“估算”理解模糊,对估算问题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估算的教学不像正整数加减那么容易掌握,其难度主要在于:一、估算是一种近似计算,选取近似值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往往没有唯一的答案,使得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二、有些“解决问题”的估算不仅要计算,还有用这个估算的结果去判断和推理,这给缺乏经验的低段学生增加了难度。三、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一些抽象的估计缺乏“度”的依据。 
  针对低段学生估算教学之难,本人就如何提高低段估算教学效率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景 增加实际体验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创设一些需要用估算来解决的有吸引力、有情趣的“有效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切身体验估算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对于体验性的度量衡问题,低段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里,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让估算成为学生学习情感和获取能力的需要,教学的效果才得以充分体现。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提供“估”的依据 体会“估”的价值 
   
  低段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还比较弱,“估”的技能几乎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如果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只会停留在胡乱猜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估算时,给学生提供“估”的依据,从而使学生的“估计”显得有理有据。比如有些估计物体数量的活动,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部分的数量,再让他们去估计整体。这样学生就有了思维方向,有利于把握结果的范围,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过程渗透 实现估算多元 
   
  由于估算问题多半具有开放性,计算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在选择估算方法时有两个目的指向:计算简便、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点拨和引导。在估算教学起始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凑整估算,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提高要求,引导他们依据生活经验估算、根据运算性质估算、根据位数尾数估算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鼓励他们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启动他们的“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及时选择和调整估算策略。 
  新课标强调的是估算意识,不强求方法的固定性。在估算过程中,由于个体不同和认知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和评价,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问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加强精算与估算的有机结合 感受估算价值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精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了估算教学的力度。计算中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要求有更高的运算能力,需要运用心算乃至推算的能力进行计算。可见,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这些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益处。但是学生估算意识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习惯,有力地促进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