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学习的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地捕捉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发展及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理想、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使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十分活跃而且能有效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化难为易,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力度。如教《找规律》时,教师先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男女同学各5人,要求把10个小朋友有顺序地排列,有的学生说:“这10个小朋友按一男一女的顺序排列。”有的学生说:“这10个小朋友按一女一男顺序排列。”也有的说:“按二男二女的顺序排列”等,教师通过多媒体按学生所说的排列顺序展示在银屏上,学生参与探究,兴趣高涨。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是探究的前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 
   
  二、重在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学习,比教师教给的知识要好得多。因为通过操作不仅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而且在操作中掌握知识的规律,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应当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奥秘规律,通过协调的活动逐步发展智力。”所以,通过操作,使学生从中探索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如教《认识钟表》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自制钟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钟面上分别制作一条分针和时针,以及12个表示时间的数字。为了让学生掌握时针和分针所表示的时间,教师请三个学生上讲台演示,分别在钟面上拨8时、3时、6时这三个时间数字,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使他们学会了知识,还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舞台,展示自我探究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加强开导,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过去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特别是对一些思维难度大,具备开放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合作探究性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共振,相互获得探究的多向交流的信息,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如教《数学广角》,教师先出示课件,2件衬衫和3条裤,然后让学生将他们重新组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摆一摆这种探究形式进行学习。如第一小组合作的摆法有4种方法:先确定上衣,然后由上衣来搭配短裙、长裤;先确定长袖的上衣,用长袖的上衣分别配短裙、短裤、长裤等4种搭配方法。第二组作探究的结果如下:①下衣短裙配短袖上衣和长袖上衣,这是两种方法。②确定下衣长裤,配上衣短袖和长袖上衣,这是两种方法。③确定下衣长裙,然后与上衣短衫和长袖上衣搭配,共两种方法,那么就有6种的搭配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共探究出6种的搭配方法。 
   
  四、耐心诱导,让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培养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做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周长》时,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后,如何让学生把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出来呢?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量长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后,再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探究后,有的学生说:“两边长20厘米,加起来就是20+20=40(厘米),再将两边宽的长相加,就是10+10=20(厘米),第三步将长+宽就等于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0+10+20+10=60(厘米)。有的学生提出:将长方形长+宽就等于20+10=30(厘米),因为长和宽各2条,所以乘2,即是(20+10)×2=60(厘米)。也有的学生这样说:按“长+宽+长+宽”的方法计算周长,即是20+10+20+10=60(厘米)。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总结出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有三种。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学生,在这三种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对比后,最后确定了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活跃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