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走向成功的数学课堂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包括概念、计算、几何、等各方面,因此,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应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而定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 
   
  —、从“教”的创新到“学”的创新 
   
  新课程下人们不再把教法单列了,取而代之的是教与学的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师是在“做”上教,学生是为“做”而学,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就拿探究式教学来说,要想取得成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寻找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难度适中。怎样让学生“用力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那就是成功教学。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甲乙两数的比是5∶6,甲数是10,乙数是多少?”特级教师黄爱华首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新知识探讨“5∶6”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关系: 
  (1)甲数有5份,乙数有6份 
   
  …… 
  学生经过以上的分析探索,学生对“5∶6”的理解十分全面而深刻,也为灵活主动地解答问题创造了条件,出现的解法自然也很丰富。 
  (1)依据比来列式10∶x=5∶6 
  (2)用分数来思考10÷5×6 
  …… 
  教的创新为学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学得成功自然也是教得成功。 
   
  二、从生活数学到数学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也应紧贴学生的生活。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一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课是《人民币的认识》,使用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要想正确使用人民币,那么认识人民币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课的开始可创设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的带领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当她们来到收款台时,电视镜头停住了。这时教师问学生:“她们下面准备做什么?”这一情境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亲身经历过,大家非常熟悉,自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潜意识里感到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数学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的社会,社会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具有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人说过:“数学是我们时代有势力的科学,它不声不响地扩大它所征服的领域;那种不用数学为自己服务的人将会发现数学被别人用来对付自己。” 
   
  三、从注重双基到关爱发展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什么”、“学会了没有”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强调得多。以前的《数学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操作性最强的“纲”也是主要强调的“双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是从“双基”掌握情况来进行的。 
  新课程下倡导的是为生命的发展奠基,让个性的翅膀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有人说数学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其内涵是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目标中最基本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达成,也许这就是“底”。正因为这样的底,就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不同的方向得到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是三元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调控都应时时不忘三元目标。 
  其次是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内容是“商不变的性质”。 
  师:今天我们上课,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1:上课的地方变了,同学没有变。 
  生2:上课的老师变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没有变。 
  …… 
  师:说得真好!生活中有好多变与不变的关系。在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变了,除数变了,商会不会变呢?比如:12÷4=3。 
  (学生讨论很热烈,有的说会变,有的说也有不变的,并且举出了许多例子。) 
  师: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同学们提出设想,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数,有的说该同时减去一个数,有的说同时乘以一个数)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大家设想的几种情况分组实验。(一个组实验一种,要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来证明)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各种条件。 
   三是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