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困惑与探索二: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孰轻孰重?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师的话●
  例谈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魏红(璧光小学):算理和算法是算术运算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简言之,算法就是计算方法,而算理则是计算的道理、依据,它们分别解决“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恰当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1.算理与解决问题有效结合。新课程教学注重“算用”结合,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因为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意义,计算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撷取片段如下:
  师(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我们学校的“全校卫生评比统计图”。同学们别小看这块黑板,里面蕴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呢!你能数一数图中二(2)班有几面小红旗吗?
  生:有12面。
  师:二(1)班的红旗数和二(2)班的一样多,二(1)班有几面小红旗?
  生:有12面。
  (出示课件:树丛遮住二(3)班的红旗数一部分。)
  师:我们要想知道二(3)班的红旗数,怎么数?
  生1:无法数。因为二(3)班的红旗被树丛遮住了一部分。
  生2:不能用数的方法确定红旗的面数。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算出二(3)班的红旗数吗?
  生:二(3)班比二(2)班少4面,用减法计算,12-4=8(面)。
  师: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算出二(4)班的红旗数吗?
  生:二(4)班比二(2)班多4面,用加法计算,12+4=16(面)。
  对于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课改前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生用严密的数学思维进行推理。如上述案例用减法解决的道理是: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说明红花多。可以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中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这个推理过程常令许多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望而却步,教师也很苦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要根据生活经验和对加、减、乘、除法意义的认识来确定解决的方法、策略。在上述片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对统计图的观察,直观地领悟到,只要从12里减去4,就可以知道比12面少4面是多少面;用12+4就可以知道比12面多4面是多少面。这样,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直观明了地理解了抽象的算理,就能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很快列出算式。
  2.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有效结合。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计算教学”步骤大致分为:情境导入——探索算法——比较提炼——明确算理——巩固练习。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算法和算理的关系?听了这次研讨活动中“分桃子——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处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上,做得比较好。这节课突破难点的片段如下:
  师:要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呢?怎样列式?
  生:“平均分”要用除法算,列式是48÷2=24(个)。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1:先算40÷2=20,再算8÷2=4,20+4=24,所以48÷2=24(个)。
  生2:我是用分小棒帮助算的。先把4捆小棒分成两堆,就是4÷2=2(个十),再把拆散的8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就是8÷2=4(个),然后把两次分的加起来,就是20+4=24(个)。
  师:用竖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写出竖式,并说出每步竖式的含义。)
  师: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
  生:我是这样列式,48÷3。
  〔教师演示:把4篮桃子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1篮(10个),还剩下1篮,把这1篮倒出和余下的8个桃子合成18个桃子,再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分得6个,10+6=16(个)。〕
  执教老师在演示中把剩余的一篮桃子倒出来,这一“倒”直观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即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平均分。接着,让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注重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经历分桃子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算理,并掌握了竖式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理解透彻。
  3.“理”与“法”不可分割。算理与算法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很难想象纯算理的课该如何演绎,纯算法的课又该怎样训练。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分析算理的同时渗透算法,并及时组织练习。如,这次研讨活动中展示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执教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理”与“法”的结合。
  教学片段如下:
  师:114×21,用竖式怎么计算?
  (学生各自练习后,指名一学生回答。)
  师(指着竖式):你先用1×114,是求什么?
  生:运行一圈所用的时间。
  师:再用20×114又是什么?
  生:运行20圈所用的时间。
  师:两次的乘积加起来又是算什么?
  生:21圈所用的时间。
  师:2280表示什么?2394又表示什么?
  ……
  教师把“理”和“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意义,说明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算理有了较明确的把握。
  “购物”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处理
  朱云会(昆明市宜良县匡山小学):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个重点。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算法的多样化才有基础。“购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解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它是在口算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理解算理比较困难,只有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才能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在教学中,我适当改变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了“花果山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4只小猴一共摘了几个桃子?”在学生列出算式12×4后,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要使学生会算,必须使他们明确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深层感悟的机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很重视学生初学乘法竖式时对12×4算理的理解。12×4可以怎样算?有学生说用口算;有学生说用加法竖式算;也有学生说用乘法竖式算……我有意让用乘法竖式算的学生板书,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算的。当学生对算理还含混不清时,我及时引导他们对照主题图直观理解算理。
  师:4×2算的是图上哪部分的桃子?
  生:是篮子外的桃子。
  师:有几个2?
  生:有4个2。
  (引导学生看竖式。)
  师:有4个2,所以先用4乘个位上的2得到8,写在积的哪位上?为什么?
  生:用4乘个位上的2得到的8,是8个一,所以要写在个位上。
  师:算完4乘2,还要算什么?
  生:4乘十位上的1。
  (引导学生看竖式。)
  师:4个十可以这样看,用4乘十位上的1,得到4个十,所以4要写在积的十位上。
  接着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法竖式与乘法竖式计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后,学生算213×2就不再是机械模仿,做起来感觉很轻松。
  理解算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因此,在理解了乘法竖式计算的算理后,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想一想:竖式计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强化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