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创造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 
   
  一、鼓励大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尝试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大胆猜想,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修一条路,先由甲队修4天后,再由乙队接下去修4天,这样共修了这条铁路的1/7,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还要几天才能修完?
  为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动笔计算之前,我先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估计、大胆假设。于是,个别学生直接说出4×6=24(天)这个答案,迅速而准确,显然是直觉思维的结果。但对于自己的答案,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教师不要不假思索地批评学生瞎猜,甚至指责学生胡思乱想,而要给予热情肯定,使他们的创造心向得到支持,然后,耐心鼓励他们认真思考,阐明合理的猜测,验证其思维的正确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常规思维圈子,突破思维定势,从而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最经常的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因此,有时会陷入思维的僵局。所以,在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想一想,进行逆向思维,有时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教学中有一道习题:有32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冠军争夺赛,采用负一场就退出比赛的单淘汰制。为了决出冠军1人,共要比赛多少场? 
  此题多数学生都是按常规思路解答的:因为两人比赛一场,每场淘汰1人,所以第一轮应比32÷2=16(场),第二轮应比16÷2=8(场)……最后冠军决赛一场,所以共应比赛16+8+4+2+1=31(场)。 
  教师给予肯定后,就引导学生思考:要决出冠军,就必须淘汰多少名运动员呢?(生:31名)。而每赛一场只能淘汰1人,这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如何解答呢?于是学生纷纷列出算式:32-1=31(场)。 
  此法不仅简单,而且构思巧妙,思维独特、新奇,这便是创新思维,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努力培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另立新意,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正方形卡片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学生很快完成下面的分法(如图1)。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看谁能找出其他的分法。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尝试后,又出现了下面的分法(如图2)。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新的创造欲望,一些模仿性的结果相继出现,教师欲罢不能。而当一名学生给出另一种分法后(见图3),无异于发现新大陆,学生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高涨。 
  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若过早止步,将会泯灭学生多少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引导多向思维、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或另一些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它是创造的翅膀,联想能力的强弱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相互渗透。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向思考,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例如:“修一条水渠,已修了全长的20%,还剩下400米没有修。”根据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联想到以下这些问题: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已修了多少米?没有修的比已修的多多少米?没有修的是已修的几倍?已修的比没有修的少几分之几?多向联想训练,既起了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活的标志,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着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焰,使学生全面地、可持续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