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注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经常有人说儿童的心是春天的脸,享受成功时,阳光明媚;遭遇挫折时,阴雨绵绵;与知识共鸣时,激情洋溢;与知识相斥时,萎靡不振。正确把握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悉心解读学生,寻找新的教学起点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学生对即将认识的新知失去神秘感,认为它很简单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发火,而是要冷静分析,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有的学生心理上会人为地给自己设置障碍,造成对这部分知识的盲点和畏惧。教师应积极寻找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结合点,改变课本例题,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的心理内驱力,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思维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担心自己被同伴排斥,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过分依赖同伴的意见,或者干脆等待老师揭晓答案。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课堂交流中的一言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给学生倾听和讨论的方法,鼓励学生轮流发言,尽量使每人都能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在言谈中泄露自己的观点,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展示学生的不同思维。对于学生萌发的突发奇想、灵感和顿悟,教师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在安全的讨论氛围中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充分尊重,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激活感悟焦区,展现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迷人魅力在于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只有学习主体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生动的,富有发展性的。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最贴近的情境,提供宽松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空,着力点击学生感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理解“长×宽”的计算面积公式。因此,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测量出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然后组织交流。当学生发现摆和算的结果相同时,马上提出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不必摆小正方形,那样很麻烦。我没有立刻赞同,而是故意发问:“长方形的面积真的能用‘长×宽’来求吗?刚才的结果会不会是巧合?能验证你们的想法并说明道理吗?”沉思片刻之后,学生大胆建议:“只要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看结果是否一样就行了。”我因势利导,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已悟出公式。 
   
  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力,促进和谐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定习题,学生进行统一的指令性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面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有效地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选练课本习题,增强信心 
   
  课本中的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单调、机械、笼统、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等弊端。让学生统一完成这样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往往造成教师拖堂、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状态和掌握知识程度选择性的完成习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题目;能力较高的学生多做一些自认为没有把握的习题,甚至可以向课外习题延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数学的自觉性。选练生活问题,增进实效,如在练习行程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习题中没有说明两车的行驶方向,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角度的考虑问题,从而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这种生活化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应用、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心理、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五、选做互动作业,增强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前老师的教学多是为了升学而教,学生的学习多是为了分数而学、而练,于是学生的作业是重复的、单调的、机械的练习。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作业只能被学生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警察与小偷”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现实,适时为学生提供多边互动的学习空间,开展“生生出题互做”、“组内出题自由做”、“组际出题随机做”等活动,促进学习主体的成功心理体验和素质的和谐发展。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现实,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4~6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