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活用身边的素材 让数学走进生活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新课程中得到体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一、从生活的事例引入数学,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识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程度就越高。我就是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备感亲切兴趣的事例引入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如问一年级学生:“你们喜欢秋游吗?” “秋游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学生们马上纷纷展开热烈的议论,“为秋游做准备”当然会去‘购物’了”。学生一番议论后老师小结:你们所说的“提前购物,购几种?多少钱?多少个同学参加秋游?选择最少有多少个座位的车等”。这些就是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只要留心我们平时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通过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 
   
  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之效,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生的数学学习、练习的兴趣盎然,就自然能减少无效的劳动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一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在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获得某些图片对折能重合后引入课题,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圆,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半圆形。 
  1.师:我们再看这些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试折一折,看看哪些图形是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完全重合。
  2.学生根据学具纸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 
  3.互动交流,形成概念。 
  师:哪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重合? 
  对折能够重合的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圆,长方形,半圆形。对折不能重合的是不等边三角形,直角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 
  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图形分成两组,指出:像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我们就把这些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图片、图形让学生观察,提供不同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折、动手画,不断尝试、比较、思考,找出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充分地进行讨论交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学生的个体动手和活动群体中获得数学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单一的练习让学生乏味、厌倦,所以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营造鲜活的生活化情景氛围外,还应从学生平时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拓展思维空间。像“同一材料做出来的椅子,为何有些坐起来觉得特别舒服(角度问题)”、“多长脚穿多大的鞋(长短、宽窄问题)”。随着学生的轻松思维,大胆求知,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清楚,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孤独的一门课程,而是有感情、活力的知识,它是很有用的。 
  上《元、角、分》后,我提出一个生活的情景:妈妈叫小红代家里去供电所交清上月的97.8元的电费。大家帮想一想,小红应带多少种、多少张面值的人民币去交电费,既是最少的张数,又不用收款员找补零钱的?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动手去摆一摆,然后再进行交流,很快解决了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有三个同学去买三张光盘,老板要30元钱,他们每人交了10元。老板想了想今天是优惠日,交25元吧,拿出5元钱让售货员退。售货员私下拿出2元后再给每人退了1元。这样每个同学只用了9元钱。问题来了,3×9=27,加上售货员拿出的2元才29元,还有1元去了哪里?这时学生的讨论是主动热烈的,探索积极性很高,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以获取新知。这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要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只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善于通过把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摆在学生前面让学生用数学解答,从而拉近生活和数学的距离。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课外寻找与数学有关的物体,如家里的门窗,有多少个是长方形的;有多少个正方形的;有什么是圆形的;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等,然后做一个统计表。 
  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找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看到一个问题就能想到与问题存在联系的已知条件,编造出多道题来并进行列式计算。 
  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把学与用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诱发学生认识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