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谈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这门学科有其学科特点:逻辑性、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预习和自学的优点,并要在课堂教学上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目的。现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斟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求路程的问题时,提出这样一道题给学生思考:一辆汽车由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3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甲乙两城的中点相距20千米,求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学生纷纷思考动手计算,教师课后检查却发现了两种结果,于是抽取不同结果的学生进行演示。一种方法是:(45×3+20)×2=310(千米);另一种方法是(45×3-20)×2=230(千米)。两种结果谁正确?教师不做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题目中的“离甲乙两城的中点相距20千米”中的“离”字。第一种算法就是汽车还未到中点离中点20千米,第二种算法是超过了中点20千米。所以两种算法都正确,只有写出两种算法才算解题完善。教师通过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在思维上超出常规解题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定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有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等加以鼓励。对有新颖独特的算法,要给以鼓励的评语或另外的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如在一次复习课上,笔者出示一道多解的应用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要多少天?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用上具体量,解法一:3600÷(3600×1/6÷4)-4;解法二:(3600-3600×1/6)÷(3600×1/6÷4);解法三:4×[(3600-36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解题与工程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做单位“1”,解法四:1÷(1/6÷4)-4;解法五:(1-1/6÷4);解法六: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写出解法七:4÷1/6-4;解法八:4×(1÷1/6)-4;解法九: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笔者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搭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何?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上棒长短不一样。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而且每条棱长短相等。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要给学生有创新的时间、空间,更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四、精选习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次教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了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量最大可能是多少?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一个剪法。 
   30×10×5=1500(立方厘米) 
  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在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 
  35×10×5=175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一进了一步,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