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动因,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报上自己的学号,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并说说怎样算出自己的号数是2的倍数。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号数的特征。学生们有的说:“它们之间相差2”,有的说:“它们都是双数”,有的说:“它们差不多都大于2”……我都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又问:“哪位同学还能从这些数的个位数去观察?”这时有位学生惊呼:“它们的个位上怎么都是0、2、4、6、8?”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的学生也纷纷提出疑问。我因势利导,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在整个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第五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发动学生参与编题,结果一位家中开文具店的孩子根据生活中接触到的数量关系编了一道题目:“某文具店8月初购进笔盒100个,到月底卖出86个。销路不错,店主赶紧又购进笔盒186个,问这时小店有多少个笔盒?”对这道题,不少学生的解法是:100-86+186=,或100+186-86=,但该生却用“100+100=200(只)求出结果。理由是:假设原100个笔盒不动,重新购进的186个笔盒中减去86个,剩下100个,所以可以列式为100+100=200(个)。该生解法优于他生,这与他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利用学生喜爱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学具圆让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用“滚动法”或“绳测法”分别测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在学生探索测量中,教师适当引导,然后指出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要研究寻找测量周长的,简单易行的一般方法。探究圆的周长计算的普遍方法:1.回想前面对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自主或合作探索活动,体会并思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实验—测量—计算比较—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并通过师生共同小结探索结果,引出圆周率π。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其实,生活中的圆学生都不陌生,所以解决相关问题,压缩思维,简洁回答探索方法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此,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肯定鼓励,使之发扬光大。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学习“利息”这一课,让学生帮父母理财;学习“估算”时,让学生做个小当家,估算一天家庭的生活开支,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实用价值的习惯。又如,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店一天的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