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各样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实在在的具体实际相联系,在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理解。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得几根,还剩几根?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动手摆小棒,操作完毕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让学生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只有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在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在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转化过程,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了深刻地认识,进一步形成数学思维中的迁移思想。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化远为近,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它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圆的形成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如,“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通过投影的演示,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像力积累素材。 
   
  二、从思维系统的内部联系与发展的层次性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一般要经历“动作活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概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过程。但有些教师忽视了这一过程,不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与培养,偏重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表现为:或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计算的法则、几何计算公式、应用题数量关系式;或虽也通过直观演示,但急于法则公式、关系式。不重视感性材料的丰富与否及表象正确概括完整地形成与否。另外,下完定义、给出法则、公式关系式后,就一味在强化训练上下功夫。这样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巩固与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没有形象思维为基础,抽象思维也难以进行的缘故,也是数学教学中质量难以从本质上提高的一个原因。因而我们不仅要重视感知阶段的直观形象性,而且要重视应用、深入发展、系统化等阶段的直观形象性。也就是说直观形象要贯穿数学知识教学始终,也要进行表象的系统化。不过要注意层次、水平上的提高。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抽象思维仍然占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