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堂教学误区的反思与对策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盲目地“跟风”,导致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时髦”的误区。 
   
  误区一:情境创设,亮丽包装。 
  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明买玩具手表的情景。阿姨告诉他需要1元钱,可小明付的却是1角钱,然后阿姨就告诉小明:“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教师板书课题) 
  思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有些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解不深、目的不明,狭隘地追求教学情境外在的“趣”,忽视了引发学生内在的“思”,从而降低了教学情境创设的自身作用。如上述案例,教师苦心创设的购物问题情境,仅仅成为用作导入新课的“工具”而已。事实上,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怎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 
  对策: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应在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首先,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促进探究向深层次发展。第三,花费的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误区二:合作学习,有如摆设。 
   
  师:请小组合作完成。 
  ……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于是,小组合作就在课堂上流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甚至成了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殊不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并不一定有合作学习的实效。就如上述案例中的这个问题,有必要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吗?即使讨论了,学生也只是明白一个结果,根本没有形成新的知识。这样做,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再者,现在的小组合作都是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被动进行。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兴趣,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消除弊端,讲求实效。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其次,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也就是当学生独立操作时间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解题策略但彼此意见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采用合作学习才有成效。第三,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误区三:精美课件,有形无实。 
  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先用课件动态呈现卷笔刀将木制圆柱体铅笔前端削成圆锥的过程,然后提问:“铅笔的前端是什么形状?这个圆锥体和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继续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等底等高,将圆锥体容器装满大米后,往圆锥体容器里面倒,连续倒3次,圆锥体容器刚好装满。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有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但是如果不认识它的辅助作用,而把它当作非用不可的主要手段,就会造成只求形式不计实效的后果。在上述案例中,由于课件的设计和使用“过精过细”,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必动脑筋,这就是人为地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要求。虽然实验的视觉效果很好,但可信度却大大降低了,错过了一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机会。 
  对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只有当一些教学内容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讲解、教具的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多媒体才可助“一臂之力”。其次,多媒体课件要追求朴素。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课件,只要能增进理解、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的即可。第三,多媒体课件要追求生成。
   
  误区四:鼓励夸奖,随意滥用。 
  课堂上,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连忙喊其他的学生回答。只要学生回答对了,教师就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棒,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