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估算教学应关注什么

时间:2016-11-0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可见,估算是在求近似答案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与精确计算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计与估算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和算法,在数学解题与生活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学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不愿意进行估算;如何进行估算;如何评价学生的估算结果……这些问题给我们的估算教学带来了困惑。 
  前不久,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堂“估算”,吴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估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估算教学应关注意识的培养 
   
  由于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较多接受的是精确计算的训练,形成了学生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估算意识十分薄弱。况且有些教师在教学估算,如39+42时,直接出示算式让学生进行估算。由于数据不大,直接口算反而容易,估算的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但学生又迫于非要估算的无奈,就出现了“先算后估”的现象。吴老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片断1: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 
  播放录像:大家好!我是青青,我要和妈妈去超市了,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去。我们要买5种物品: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茶杯31元,汇源果汁23元,巧克力69元。 
  师:青青提了个问题:带200元钱够不够? 
  (学生思考,不一会儿举起了手) 
  师:别急,我们再来看看。下列哪种情况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 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否够用时 
  B 当收银员将每种物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 当青青被告之应付多少钱时 
  师:想好后用手指表示。(生都伸出了1个手指) 
  师:为什么后面两种情况要用精确计算? 
  生1:当收银员将每种物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他输入的每个价钱都应该是准确数,不然消费者就要吃亏了。 
  生2:当青青被告之应付多少钱时,也应该是准确数。如只需付38元,而收银员说大约付40元吧,那青青肯定是不肯付的。 
  师:是的,有的时候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而有的时候则需要精确计算。 
  在上述案例中,吴老师先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一超市购物200元钱够不够?由于数据很多,学生感觉到精确计算比较麻烦,况且也没有要求算出到底要付多少钱,所以他们愿意尝试着去估一估,摆脱了以往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然后吴老师又出示了一道题:下列哪种情况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通过这个题目,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确计算还有估算,碰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地运用估算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感悟到估算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吴老师还引导学生对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对比,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经验,使学生渐渐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估算教学应关注方法的指导 
   
  估算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即估算方法的指导。 
  1 鼓励学生交流估算方法。 
  片断2: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师: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熟悉吗? 
  六次称石头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次数 1 2 3 4 5 6 
  质量 328 346 307 377 398 352 
  师:你能估计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生:300 x 6=1800(千克)。 
  师:你把数往哪看了? 
  生1:我把数都往小看了。 
  师: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小估。 
  生2:400×6=2400(千克),我把数往大看了。 
  师: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生:大估。 
  生3:350×6=2100(千克),我选择了一个中间数,叫中估。 
  生4:300+350+300+380+400+350=2080(千克)。 
  师:你把这些数都看成了整十数。 
  生5:330+350+310+380+400+350=2120(千克),我用的是四舍五入法。 
  生6:328+346+307+377+398+352=2108(千克)。 
  师